讲起宋仁宗,很多人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讲起最近热播剧《清平乐》的赵祯,你是否开始有画面,他仁政但多情。可历史上的赵祯到底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是乾隆皇帝最为敬佩的三位皇帝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被封为“仁”的君主,在位42年,驾崩后就连辽国君主都为其痛哭,建立衣冠冢。
而现称的“仁宗”是他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子孙给父祖的美谥,是对其一生治国功绩的最好总结)从庙号来看,后人对赵祯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呢?
“生性恭俭” 一次,仁宗加班到深夜,很想喝羊肉汤,可又担心皇帝饮食喜好会被下人无限放大,以至于夜夜宰杀,实在于心不忍。所以也只是想想,没有提出来。(摘自百科: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朕宁愿忍一时之饿。”)
“仁慈宽厚”一次,仁宗外出散步时,时不时回头看,众人不解。回宫后,仁宗才对妃嫔说,我当时口渴,所以回头看侍从有没有带水壶,但看到他们没带,自己只好回宫喝了;再一次,仁宗吃饭时,吃到沙子,表情痛苦,却叮嘱宫女不要作声,如此宫女性命得以保全。又经常,面对包拯犯颜直谏,就算被包拯的唾沫飞溅到脸上。他都只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也不怪罪。
“敬法自守”宋代有规定,国事无论大小,皇帝不能独断专行,要经过宰相、御史等讨论后才能拟定方案,进而实施。仁宗一直谨慎遵守着这项法度。另外,仁宗依法度治国,但也注重从轻发落。当时,有四川读书人,写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意在煽动成都太守造反。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必须要严惩的,而仁宗却有自己的解释:老秀才急于做官,无非是写诗泄愤了。仁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给这个秀才官做。
仁宗治国的一大特点就是“清明纳谏”。在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臣子据理力争,皇帝不仅不治罪,反而重用他们。
而宋仁宗的最大成就是仁宗盛治。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仁宗在位期间,国家人口净增长379万户,增长数相当于唐贞观时期的总户数;嘉祐年间国家税收增至3680余万缗,是唐朝最高值的四倍之多;
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见商品经济之发达;我国四大发明中,有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等三大发明出现在仁宗时期。
清朝的小说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总结:关于宋仁宗的“仁”就谈到这里了,还有其他故事,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留言一起讨论哦,包括身世之谜——“狸猫换太子”、日常——“仁宗与包拯”、晚年——“仁宗为何无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