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随心所欲”的放纵生活

每日一悟(12):

为何王阳明会说,不想看书的时候,就去看书?怎么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先看下原文: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陆澄的提问通常是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夫相关,所以王阳明告诉他说平日里致良知时,如果感觉杂念纷纷扰扰,则可以静坐。

之所以烦躁不安,可能是因为私欲太重,念头总是不断涌现,分不清念头到底是良知所发,还是私欲所发。

急于想致良知,但是又分不清是不是良知所发,所以觉得烦躁,那么就静坐,让念头慢慢伏下来,先不管是不是良知所发,干脆先通过觉知将所有念头全部斩断。让自己先静下来,王阳明后面也说过这是初学者最好的方式。

王阳明: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另外王阳明又说到:“如果不想看书,则可以试试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为什么不想看书的时候,却是看书的最好时候?也许你会有疑惑,致良知就是依照良知的指引去行事,也就是依照本心行事,现在本心告诉我不想看书,为何还让我去看书?

这就是致良知的关键所在,“不想看书”不是良知发出来的,而是想偷懒的私欲发出来的,既然是私欲就要革除,那这个时候不正是看书的最佳时候吗?所以王阳明说这个时候正是因病而药,对症下药的时候。

所以在致良知时,一定要分清念头到底是良知所发,还是私欲所发,如果错把私欲当本心,还认为自己在致良知,在依本心行事,感觉自己是何等的潇洒自在。

要知道孔子到了七十岁才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关键在后面有一个不逾矩。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有前面的从心所欲,殊不知缺少了后面的不逾矩,从心所欲,从的都是自己的私欲啊!

“与朋友相交,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是一样的道理,谦让的关键在于利他,没有私欲,这样就会受益。

这是在告诉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时刻审察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出现一己之私的念头,比如故意讨好朋友以求从他那里得到利益,其实别人都能够感受得到你的起心动念。

与朋友相交要用真心换真心,革除私欲,自然能够相处融洽。处朋友如此,谈客户亦是如此,真诚的对待客户,才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萧萧a阅读 3,262评论 0 2
  • 荐 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
    叫我老村长阅读 3,446评论 1 0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威然的自由之路阅读 4,527评论 0 6
  •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
    Kevin168阅读 4,446评论 0 1
  •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
    奕博作品阅读 5,14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