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个感性的季节。
正巧看到台湾的讲坛关于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安娜卡列尼娜》的一些讲座,GW中听了一下,做讲座的文学人作家提到很多细节,于是想去重看,但突然就刷到了那部电影:挪威的森林,主演有菊地凛子(直子),水原希子(小林绿),看完后那种悲伤的包裹感又潮水一般袭来,似乎比阅读小说时候更强烈。
这是二战后日本最好的时期,泡沫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巨大丰富,美国文化的涌入,爵士音乐、日本本土的各种音乐大部分在追随披头士的那种风格,传统集体主义的日本文化退后,难以言说,仿佛是迷失,也是一种隐晦的愤世嫉俗,进而转化成个人的感觉体验,从爱情、尤其是性爱中寻找价值感,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文化上突然的转向,让社会不习惯没有价值感的生活。
尾崎丰的歌总是让人联想到挪威的森林。但尾崎丰只是当时流行歌坛的一个侧影,jaywalk, 玉置浩二,小田和正,都是歌曲中有种仓皇和悲哀的感觉,空洞却又充满破碎感。
记得十几年前,日本的媒体,广告,都有个词: 恋爱吧(恋にしろう)算是再次用恋爱去拯救日本死气沉沉的社会吗? (之前是泡沫经济结束的时候吧,具体不详)
靠恋爱去拯救日复一日沉闷而漫无目的的社畜生活,靠恋爱去寻找出口。或许因此日本社会对各种不伦恋特别宽容。
于是恋爱又失去了恋爱本来的意义,甚至连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和渡边的那种鲜明的痛都显得很稀有。现实生活的痛苦,毕竟不能被那些泡泡一样的东西所掩盖,只能暂时忘却。
“低欲望社会”的日本,恐怕连恋爱也无法拯救,就是这样沉沦下去。
如今日本的经济似乎是在重振,但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已经变了,恋爱是一种死掉的词,孤独和冷漠取代了一切。
今天的两岸年轻人依然在读“挪威的森林”,但那种感觉仿佛是在其中寻找小确幸。
时代虽然不同,地域虽然不同,似曾相识的痛苦却永远不会过时,只是加了更多的新元素,也带出了fake的痛,模仿的痛,奢侈品化的痛。
周五晚,和一个同事一起到日本桥的清真饭店吃汉堡,因为她是穆斯林,我们选择饭店基本比较有限,好在东京寻找美食并不难。街道上充满了年轻人,布置得非常有品位,很多酒吧饭店都开了露天的席位,灯光从路边的绿色树丛中打上来,明暗恰到好处,能看清人和食物,而不刺眼,很适合年轻人的约会,三越前百货大楼端庄高雅,百年前的建筑风格,风格和外滩大楼差不多,花岗岩墙壁中内嵌一些挑起的窗和紫红色的遮帘。街道对面的Coredo 室町则是十几年前建的(我依然记得这mall 开始营业时候的热闹景象)建筑风格全现代风,全景的玻璃幕墙包裹,既有loft的风格采光很好,但没有loft的简单粗糙,里面的灯饰照明透着细腻优雅的低调。
我们在luxe burger就餐,材料是清真食材,味道却是地道的美式,汉堡的味道很好,今年我减少了很多社交,两个人浅浅淡淡的聊天,更加放松。
自从WFH之后,我很久没有出来和人吃饭,好像突然间感官重新被打开了,回来后,听了尾崎丰、玉置浩二的歌,看了挪威的森林。有种穿过了巨型的海浪,到了沙滩上的平静感,脑海里突然浮现朴树的“foerever young"的歌词: 所有曾经疯狂的都挂了,所有牛逼的都颓了, 。。。你拥有的一切都过期了, 你热爱的一切都旧了, 所有你曾经嘲笑过的,你变成他们了,时光不再,已不是我们的世界”。
很多感觉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褪去。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