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之单片机(五):单片机IO口

姓名:郝津锐    学号:19020100179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转自:https://blog.csdn.net/zi_yang_/article/details/76767960

【嵌牛导读】本文介绍了单片机中的IO口与其基本组成、工作过程

【嵌牛鼻子】单片机IO口

【嵌牛提问】单片机的IO是什么,都有那些种类、功能

【嵌牛正文】

51单片机总的io分为:电平可变化的io口和VCC、GND两类,其中电平可变化的io有P0口、P1口、P2口、P3口、P4口、P5口。而所谓的P0.0可以理解为属于P0口,P0.0称为P0.0端口,如果需要定义一个端口,可使用 sbit Sftclk = P0^0,这样就申明了一个端口P1.6为Sftclk,注意这里是端口而不是口。使用口时可用 P0 = 0xFF,这样就可以让P0口的所有端口置成1。

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1)D锁存器: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端。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2)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我们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的数据,那就要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有效。

(3)多路开关:在51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

(4)输出驱动:P0口的输出是由两个MOS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MOS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V1导通时,V2就截止,当V2导通时,V1截止。

1、作为I/O端口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P0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门的一个输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1出1,有0出0”那么控制信号是0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0(低电平),与让的输出是0,V1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为I/O口线使用)。

2、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的工作过程:

当写锁存器信号CP 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Q非端→多路开关→V2管的栅极→V2的漏极到输出端P0.X。由于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OC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3、P0口用作I/O口线,其由引脚向内部数据总线输入(即输入状态Input)的工作过程:

数据输入时(读P0口)有两种情况:(1)读引脚:读芯片引脚上的数据,读引脚数时,读引脚缓冲器打开(即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输入。(2)读锁存器:通过打开读锁存器三态缓冲器读取锁存器输出端Q的状态。

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0,Q非=1,场效应管T2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乎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非=0,场效应管T2截止。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为此,8051单片机在对端口P0一P3的输入操作上,有如下约定:凡属于读-修改-写方式的指令,从锁存器读入信号,其它指令则从端口引脚线上读入信号。读-修改-写指令的特点是,从端口输入(读)信号,在单片机内加以运算(修改)后,再输出(写)到该端口上。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zi_yang_」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zi_yang_/article/details/7676796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