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娃们期末考试完了,一回家就彻底放飞自我了。跟家里人聊的话题,那叫一个丰富。
这不,昨晚我正看书,就听娃赖在沙发上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嗐,我觉得现在对玩具无感了,感觉买玩具也没啥必要了,你看那个风筝,都挂了多久了,就买的时候玩了一次,之后再也没玩了,真没啥用。
听娃这一说,我顿时心中一紧,这是发生啥了。但听她说话的语气,倒也不像有啥不满,也不像是有啥特别的诉求。说完这话,她也就没说什么了。
过了一会儿,我想着还是要有所回应,于是转头跟她说:你这话我可不认同。打个比方,你吃了饭以后,消化了,拉了,然后你能说吃饭没用嘛。
娃一听,哈哈大笑,最后直接笑得在沙发上打滚。
我趁着娃笑得开心,跟她分析说,其实啊,咱们生活里的好多事儿,有用和无用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
就像这风筝,它看似在大多数时间里都被闲置在角落,没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可你回想一下,当时买了,第一次去放风筝的时候,那种在草地上奔跑,努力把风筝放起来,让它在天空高高飞起,带来的欢乐和开心,是不是很好呢?这份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难道不是风筝带来的价值吗?
它虽然没有像每天要用的文具那样频繁派上用场,但它在特定时刻给予我们的情感体验,是无法用实际用途来衡量的。
娃渐渐止住了笑声,认真地听着,眼神里透露出思索。
其实啊,有用和无用,远不像我们眼中看到的那么简单。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功利的眼光去评判事物有用与否。认为能够带来直接利益、帮助我们达成目标的就是有用,反之则无用。
然而,真正的价值并非全然如此。
就如一些看似无用的兴趣爱好,像是绘画、音乐、运动,它们可能不会直接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不会帮我们立刻找到一份好工作,更很难帮我们升职加薪,但它们却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因为当我们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景,或是用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时,获得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物质无法给予的。
再看那些大部头的书,尤其是哲学类的书,晦涩难懂,读起来似乎不能马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它们能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让我们拥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
从长远来看,这些对我们的人生选择、价值观塑造都有着深远影响。
所以,无用之中往往蕴含着大用。
而那些被我们视为有用的东西,比如金钱、权力,如果过度追逐,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却充满温情和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内心也会变得空虚和迷茫。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我们不能仅仅以短期的、功利的标准去定义事物的价值。要学会在看似无用的事物中发现美好,汲取力量;也要善于利用有用的事物,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拥有丰富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