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倾向是一个人思考时常表现出来的偏好,了解他有助于找到自己的思维误区和盲点,从而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
以下是由认知吝啬鬼的特征衍生出来的一般人都常有的常见的思维倾向:
属性替换: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简单来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人们会避免复杂问题,优先选择简单问题。
生动性效应:
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非理性行为和信念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抗拒那些活灵活现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的影响。
对于信息的特征与类型,人们的选择倾向是
特殊性>普遍性、图像>文字、简单信息>复杂信息
比如记忆时人们对图像的接受程度大于问题,人们更喜欢那些具有特点的事物,比如明星。
锚定与调正启发式:
人们会先锚定一个最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相关数字。然后,基于已知的特定信息调高或调低这个锚。
一句话就是限制你的思路。比如谈生意时,最先提价格的比较占优势,因为一个锚定值出现,人们的思路就被局限于这个范围。
锚定值其实是以随机的方式选择出来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揭示了锚定过程中对认知资源的吝啬,而无暇顾及锚定值与当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加工:
就是过度使用系统一,只调用直觉,不假思索。
只有不假思索地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才能被称为非理性。很多理论家都提出,在有些情境中使用默认选项是决策者的明智之选”
框架效应:
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呈现给被试的框架好比是一个对焦点,被试在之后进行的思考或认知加工都是基于这个对焦点展开的,如果选择其他框架进行重新对焦,会花费更多的心力。
比如做题时开始时就给你一个与答案方向有偏差的思路,你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这个思路越走越远,因为最开始的焦点便是错的,而如果你要调整思路那就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这个研究提示我们,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问题,学会习惯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来重设框架。
避免不一致:
一旦人们觉察到不同框架下的答案出现了不一致时,就会采取措施试图解决不一致带来的失衡。
这个倾向表现在生活上就是不愿做出改变。比如换一种生活方式,去一个新地方,尝试融入新的圈子。因为改变会造成不一致性,人有避免不一致的倾向。
我方立场偏差:
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
在评估证据、道德评判、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人们不仅会心怀偏见地去评价已有的论据,有时还会带着偏见去制造论据。
也就是说人总是习惯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容易选择客观性的看待问题。这种偏见也导致了人们面对问题时不能全面分析。
过度自信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禀赋效应:人们会过度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或决策。
即人们作出决定后或获得某件物品后,就会觉得自己能决定或物品很好,甚至比没做决定之前或没得到这个物品之前还要好,不管决定的这件事是不是蠢事、这个物品是不是好东西。
比如买彩票的人,先对于号码随机分配,人们更倾向于自己选择号码,尽管这两种方式获奖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在挑选对手时高估自己的水平,从而挑选出比自己水平要高的对手。
这几个都是最常见的思维倾向,了解这几个思维倾向可以在生活上让你更加的理性,更加的客观。这几个思维倾向都是从认知吝啬鬼的三个特征中推出来的,所以造成这些思维倾向的本源其实还是认知吝啬鬼,所以认知吝啬鬼是一个很基础,但却扩展性极其高的。
一个理论,平时里不断的去研究它可以收获很多实用的知识。我看过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其实也是在认知吝啬鬼的基础上同时加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衍生出来的,在这里也要推荐一下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在学习理性、做决策都具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