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小屋子》
亲爱的小屋子,我们亲手把你建。有了你,就有了里面和外面。外面有朋友,可以一起爬树,玩自己搭的跷跷板,累了我就回到你里面,坐下来和你用心交谈。我亲爱的小屋子,有时我住在你里面,有时你住在我心里面。
这是我们建筑板块学的一首诗。
为什么在三年级会建一所房子?
三年级,孩子开始跨入九岁,这是特别的一年。他的意识发展发生重大转变———一方面意识到与周遭世界的分离,要想参与到世界中来,却不知道如何参与;另一方面这样的自我开始逐渐清晰,变得清醒,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事情,开始尝试着进入世界。
而房子是人类的庇护所,它首先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它更是温暖安全的家园,是安家和安心的地方。三年级孩子降落大地,充满崭新的好奇并承受内在的挣扎,人类先祖是如何在此安家的?这是他们的内在声音。我们和孩子一起建造一所房子,体验人类在物质世界的创造力,同时这个过程让他们找到内在的家,安稳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知道凭借他们的双手的劳作能让他们稳稳的在大地上生安稳的生活;亦是引导孩子们做一个内在的建筑,一个人类的庇护所。如同人类的避风港——家,而家的意义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了人与房子的关系上。在建造房子的过程中体验团队的力量,体会大地的给予,孩子们由此学会谦卑、感恩与合作。
二、实践:建一所砖房
看着一个又一个高年级哥哥姐姐建房子的情景,甚是羡慕和期待。现在,终于盼到我们建房子了。孩子们听到老师宣布要动手建房子了,有一段时间都很兴奋。
一起来看看这房子的诞生过程。
我们选了一个良辰吉日(11月2日),举行一场小型的祭祀仪式,贴上“开工大吉”。仪式感带来的是对劳动的崇敬,寄予我们的期待和祝福。
第一天把一块凹凸不平、杂草丛生、树枝都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地方给腾出来了。大家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在太阳底下干了两个多小时,每个人都撸起袖子卖力工作的成果。有的孩子手都起茧了,还继续工作。
为了使土地变得平整,我们需要铺上一层沙子,再把沙子铺平,要把整片地沙子铺得很平不容易哟。大家用抹子拍、手拍、脚踩,时不时把脸贴在地上看看哪里凹下去,要再加一把沙子填平。
一所房子扎不扎实,就看地基打的得牢不牢。像蚂蚁一样勤劳的孩子们,跑上3楼把砖搬下来,再把砖一块一块地铺平,然后用水泥沙子粉填缝,最后洒水使得水泥沙和砖凝固。
一群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以前对和水泥完全没有概念。现在,大家已经熟练掌握和水泥的秘诀了。使用铲子也从当初的生涩别扭样,到现在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熟练样。
杂工组,是我们运作的枢纽。搬运砖块、把砖打湿、递砖给砌墙组等,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
这些砖每块有25斤重,居然还有几位同学能独立搬动,换作成人去搬也要费点劲。有的同学需要合作搬运;有的同学想到使用车子运,这样效率高多了。
平日在教室里做小小的清洁工作都要讨价还价的孩子们,在这里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是什么给予了他们力量?
小小建筑工匠——带上手套,拿起灰铲开始抹泥砌砖。一块一块地垒,就像搭乐高一样,但比搭乐高挑战多了。有时候水泥液渗进手套里,腐蚀手掌都破皮了;有时水泥溅到脸上、脖子上、衣服上,要洗很久才能搓掉。于是,每当要建房子的时候,我们都换上旧一点的衣服。
墙砌得越来越高了,这里大部分砌墙工作都是孩子做的,当然需要老师在实地指挥辅助。
大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把墙体给砌好了,接下来要准备搭屋梁,做屋顶。距离成功就差一步了。
平常课间喜欢敲敲打打、爬上爬下的孩子,这下全派上用场了。平时动不动就斗嘴皮子、打打闹闹的孩子,居然在这时候能如此的认真和配合。考虑到安全性,还不能让所有同学都上来做屋顶,其他同学在下面帮忙递工具,递木板。
老师就在旁边静静地关注安全。
祝福孩子们健康平安,茁壮成长,如意吉祥!
掌握一点技术了,水泥组和水泥的技术开始成熟了;杂工组砍砖、打湿砖、搬运砖也渐渐找到窍门了;砌墙组搭配顺畅,有两位同学的砌墙技术已经很熟练了。
(插图)
我们就这样每天砌两层砖,就像搭乐高一样,但累多了。因为一块砖足足有25斤啊,这些还是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居然能扛得动25斤的砖,就算是大人扛也很吃力!
孩子们在这过程中,一个人扛不动,两个人抬,两个人抬不动那就三个人抬,是什么给予了他们力量?
(插图)
墙砌得越来越高了,站在地上已经没办法继续工作了,递砖也很难递上去了。怎么办?
于是全部同学一起用砖垒高,让砌墙的同学踩在上面。
(插图)
建房子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星期了,大家开始感到疲劳了,干一会就要休息,干着干着就跑去玩了。还好胜利在望,我们很快就开始搭横梁,准备做屋顶了。为了方便我们动手操作,屋顶的设计尽可能简单易操作,为此我还多方面请教,终于在汪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做倾斜的木屋顶。
开始订屋顶了!
(插图)
历时两个月将一所“大夏”拔地而起,大工告成!孩子们说建议:“一起吃个入伙酒庆祝一下,哈哈”!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