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都市的喧嚣让你感到倦怠,渴望在车水马龙间,寻觅一处能安顿身心的所在。顺着自己的情趣,去感触大自然的优美与宁静。就在国庆长假的一天上午,我和老伴换乘两次地铁,来到位于西城区太平街的陶然亭公园。
听说“陶然”二字,其意趣源自唐代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这首诗,那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与超然。清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在此地慈悲庵内修筑一座小亭,便从中各取一字,命名为“陶然亭”,寄寓的正是这般忘却尘俗、心有所乐的境界。

第一重:花海秋韵,盛世欢歌
入园后,漫步一条树荫下的石径 ,便一头扎进了色彩的海洋。月季园里,夏日最后的繁华尚未完全退场,那些深红、粉白与鹅黄的花朵,虽不及鼎盛时娇艳,却别有一种成熟的风韵,在渐凉的秋风里坚守着一份倔强的秾丽。而一旁的菊花展,正上演着秋日的主角戏。千丝万瓣,或舒展,或卷曲,织成一片金黄、雪白与紫红的锦绣。
游人们笑语盈盈,穿梭于花径之间,孩子们举着风车奔跑,镜头定格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空气里弥漫着清冽的菊香,混合着阳光的味道,酿造出独属于节日的、微醺的喜悦。这一刻,陶然亭是热闹的,是明媚的,它以这最直接、最饱满的生命力,为我们此行的乐章,奏响了一段华丽而轻快的序曲,这正是江藻所见、白居易所咏的,人间烟火里的“陶然”。
我们顺着人流,以顺时针的方向沿湖漫步。湖水平静如镜,却并非空寂。放眼望去,碧波之上,各式游船如彩色的音符,悠然点缀于这片广阔的蓝色谱线。它们穿梭往来,有的悄悄隐入岸边金黄的芦苇荡,惊起几许秋意;有的慢悠悠地划过残荷之间,载着情侣们的甜蜜私语;更有那满载欢歌笑语的船儿,不知是哪位游客起了个头,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便在水面上清脆地响了起来,歌声伴着桨声,推开层层波浪,也推开了人们脸上的笑意。
这一切生动的景象,连同岸边的垂柳与远处的亭台楼阁,都被湖水稳稳地倒映着,将现实的喧嚣与欢乐,轻轻荡漾成一片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诗意。

第二重:湖心亭史,风云际会
踏上湖心岛,周遭的喧哗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滤去,瞬间安静下来。岛上古木参天,亭台掩映。我无心细品望瑞亭的祈愿、爱晚亭的枫情,也无暇沉浸于风雨同舟亭的寓意,我的脚步,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径直走向那座掩映在慈悲庵青砖灰瓦下的——陶然亭。
此亭并非孤亭,而是慈悲庵内一座面阔三间的西厅。它低调、朴素,若非那块匾额,几乎要与庵堂建筑融为一体。然而,正是这份朴素,赋予它一种沉静千钧的力量。我步入院中,脚步不由得放轻。亭内陈列着旧时的桌椅,漆色已斑驳,木质显露出岁月的纹理。我静静地站着,试图透过眼前的寂静,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就在这里,1920年1月,年轻的周恩来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五团体会议”。彼时,山河破碎,风雨如晦。他与觉悟社、少年中国学会、曙光社等五个进步团体的代表们,在此共商救国大计。您可以想象,就是在我们此刻站立的地方,一群心怀理想的青年,目光灼灼,慷慨陈词。他们讨论的,不是风花雪月,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造社会”与“联合奋斗”的宏图。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团结”与“实践”。他主张打破团体界限,号召“到民间去”,促成各进步力量的联合,共同开展反对军阀统治的实际行动。这看似朴素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沉闷的夜空,为后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埋下了一粒宝贵的火种。
我的手轻轻拂过冰凉的廊柱,仿佛能触碰到那段历史的体温。窗外,是游人如织的太平盛景;窗内,是曾经为缔造这盛景而燃烧的青春与热血。江藻所求的“陶然”,是个人寄情山水的醉意;而先驱者们所追寻的,却是让整个民族得以“陶然”安居的宏大理想。这一刻,外在的秋光与内在的激情在我胸中交汇,方才花海的绚烂,此刻都化作了对这片土地上曾经绽放的、最壮丽的思想之花的深深敬意。

第三重:亭园集萃,文脉余香
带着满心的震撼与回味,我们缓缓离开湖心岛,步入“华夏名亭园”。此处的景致,又与湖心亭的天然野趣不同,处处显露出移天缩地的匠心。仿建的历代名亭,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山水之间。我信步走到仿造的醉翁亭前,那飞檐翘角,仿佛还回荡着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旷达;我又在仿建的兰亭曲水边驻足,似乎能看到王羲之与友人流觞赋诗的风雅。
然而,经过湖心亭那一番精神的洗礼,再看这些名亭,心境已大不相同。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建筑标本,而是千年文脉的生动延续。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到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再到革命先驱的救国图存,其内核,无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天下、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寻与担当。此处的宁静,是一种饱含文化厚度与历史深度的宁静,它安抚了我因历史震撼而激荡的心潮,并将其沉淀为一种悠远而绵长的力量,这正是超越了个人闲趣的、更为深广的“陶然”之境。

归途的回响
夕阳西下,为陶然亭公园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我俩踏上归途,回望那掩在暮色与林霭中的亭台楼阁,胸中感慨万千。这一趟秋日之旅,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完整的三重奏:始于花团锦簇的盛世欢歌;沉于湖心亭的风云激荡;终于名亭园的文脉余香。记得郁达夫在他《故都的秋》这篇随笔中写道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可见,陶然亭自古有它的魅力所在。
它从一首唐诗中走来,历经文人雅士的唱和,见证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星火,最终成为我们今天都能漫步其中的公共园圃。它告诉我们,“陶然”并非逃避,而是在深刻理解历史与肩负责任之后,内心获得的那份澄澈、安宁与坚定。当我们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秋光,更是一段被重新激活的记忆,一缕被深切感知的文脉,以及一份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真正“陶然”的宝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