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销界有一个非常经典,人尽皆知的销售案例,就是怎样将梳子卖给和尚?
大多数人听到后都会嗤之以鼻,甩袖离开,将梳头用的梳子卖给没有头发的和尚,疯了吧?
但就有这么一个突发奇想的年轻人真的成功地将梳子大批量地推销给了寺庙,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够为木梳开光祈福,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德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声,岂不是一件善事?
就这样,寺院购买了一万把木梳,由大师“开光”“祈福”,取名“积善梳”、“平安梳”,赠予前来供奉佛法的善男信女,也因此,寺庙的香火更加旺盛了。
在这个营销案例中,年轻人跳出来传统的思维模式,即否定了梳子只能用来梳头的作用,给木梳定义了平安梳、积善梳的功能,提升了效能,通往了成功与幸福。
因为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让一件本不可能事情开创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转换的呢?
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关于某件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他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他是一份地图,而并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以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通过它来窥探世间万物。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思维模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某些方面进行说明。
不正确的思维模式就好比你手中拿了一份错误的地图,假设你想去北京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是帮助你到达目的地的捷径,但由于印刷失误,你手里拿了一张标注为北京,实际上是天津的地图,你能够想象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迅速,但是这种努力不会帮助你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或许你可以改变态度,改变方式,但你依然无法到达目的地;或许你并不在乎,你只是欣赏路上的风景,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归根结底,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原因并不是你的行为和态度,而是手里那张错误的指引地图。
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很多“地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应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模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不会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很少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因为这样,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我们的思维与行为。
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重新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
这并不是说没有事实存在,只不过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诠释也不同,而一旦离开了诠释,事实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模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模式负责,懂得去审视它,在现实中逐步检讨它,并乐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客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