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传染链——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一个人一旦无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就往往会找一个出气筒,把情绪转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会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凭空发怒,而且欺软怕硬,事情过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责。有时自己也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
我们既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疏解他人的情绪,截断“踢猫效应”或者说“情绪污染”的传播链条。
心得: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自己。在我打电子游戏的时候,脾气一定是最差的,耐性也是最差的,这时候外界的任何干扰,都会使我暴躁发怒,如果碰巧小孩这时候闹,我就很容易冲动教训他。事后虽然后悔,但下次遇到了依然如此。可见截断“踢猫效应”需要的不仅是意识层面的主动克制,还有客观环境的配合。比如我以后打游戏就最好找个单独僻静的地方,打完游戏后也要平复心情了再去做别的事。同样,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也意味着他人大概率也会这么表现,那么就不要在别人打游戏或者集中注意力时打扰对方,宁可干等也不要随便打断,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另外再谈下情绪控制,这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技能。唯一能够处理好的,除了传说中的佛陀外,就是历史书上的圣人。可见普通人想要做好有多难,而且还要容忍反复。情绪控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好或更坏,也不会根据人初始的性格特点保持一致,一个原本温和的人可以变得情绪波动很大,反之一个暴躁的人也能修炼的静若处子,如张飞绣花。这是个修炼问题,也是个自悟的过程。情绪易失控的人,这个时代称为低情商,他们的身份高低不同,但有一个共性是——绝对有人刻意纵容他们,不论是家长溺爱;他人为达目的恭维奉承或是纯粹的逆来顺受等等,都增强了乱发脾气的正反馈。以前看过《甲方乙方》那部电影,傅彪扮演一个常年家暴妻子的男人,他去找葛优时,理由是无论怎么欺负他老婆,对方都不反抗,说明被欺负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所以他也要体验。葛优最后用以牙还牙的方式让傅彪体会到了被欺负的苦楚,因而醒悟改过。这当然是个理想的结局,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漠视情绪污染的泛滥而不阻止,只会让结果更糟糕。寄望于人性的幡然醒悟是幼稚的,表现出自己的反抗是必要的,人性中有一个丑陋的劣根是欺软怕硬,所以要想让迁怒于己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只有站出来抵制。看看社会上常常出现的家暴,领导的潜规则等,都是强权政治下隐忍的产物。尊重自己,首先要保护自己免受侵害,要对恶行为说不!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那么是不是有不公就要正面顶回去?显然不行,做任何事情都要权衡轻重,讲究方式方法。文中女服务员通过“示弱”+提示的方法避免了冲突升级,也赢得了顾客的尊重,我们在处理纠纷时一定不要忘了目的是解决冲突,而不是升级冲突,是为了赢得尊重而不是制造敌人。维权不是为了滥用,须知一个巴掌拍不响,文中的女服务员做法很漂亮,但是若在一开始就提示顾客,柠檬和牛奶不能同时放入红茶,是不是可以将冲突提前消弭?既然是双方的错误,那姿态就要放低,谦恭有原则,温柔的共情是最好的态度。
最后我想说,截断踢猫效应是个人修养的重点。别拿自己太当人,别拿旁人不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