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把这一理念贯彻于教学实际中呢?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注重平时积累、写作。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放开种种束缚,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受,“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写我心”,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比如春节过后,让学生畅谈“压岁钱怎么花才算有意义”;学校进行拔河比赛,就指导学生训练场面描写;“六一”儿童节,让学生抒写儿时生活的异彩纷呈;教师节来临,则鼓励学生或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或描述难忘的师生情,或畅想“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种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引导学生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从而走出书本和课堂的局限。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写作态度主动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古板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入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是一个贴实可行的好方法。例如在辅导学生以“爱”为话题作文时,我运用“欣赏美妙歌曲,诉说人间真爱”的方式导入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谈谈《为了谁》、《妈妈的吻》、《爱的奉献》、《父亲》等歌曲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一种爱,并举例生活中“爱”的表现,自然地营造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全班的思考氛围中来。“声乐”的形式贴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好象是在欣赏音乐,不知不觉地便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并使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三、作文辅导三步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形式流于自由涣散,教师上课布置完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后便无所事事,学生花大量时间写出来的文章却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甚至文理不通,错别字满篇。有的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眉头紧缩,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作文教学中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如何深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尤其是参与指导学生的构思过程,我认为要走好三步:
第一步:优作选读,思路领航。教师布置完作文题目,通过同类作文的选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立意的把握,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开通思路。
第二步:创新作文,列出提纲。作文的“创新”包含三方面内容:标题新、素材新、构思新。教师在辅导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时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标题创新”训练,并择选最佳标题加以点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我发现_________ ”半命题作文标题创新时,很短时间内学生就写出了诸如《我发现老师也‘臭美’》、《我发现1+1=2》、《我发现……》、《我发现我一个人走》、《我发现另类圣洁之花》等好的标题。作文提纲可以概括反映出作文在素材、构思方面的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列提纲时,注意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创新”作文的布局,即如何开头,又怎样结尾。总之,要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第三步:交流草稿,互评互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提高学生对于修改的认识,教给其知识和方法,养成动笔求疵,见疵则思改,出手的东西必求毫发无憾而后已的习惯。通过相互评改作文,使学生达到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