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去尧头之前,我以为陕西以古窑遗址为主题的古镇只有陈炉。几年前我去陈炉古镇的时候,着实让我震撼了。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续和延续,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系窑炉。这里山道弯弯,窑场和民居夹杂在一起,屋顶上铺着瓷片,墙是用瓷罐垒起的,叫罐罐墙。延伸在小巷深处的小路,也是瓷片铺就的。"瓷"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形容某个人办事木讷或呆头呆脑,戏谑为"发瓷"和"瓷锤"。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一个以陶瓷为生的世界。
当岁末寒冬,我来到位于渭北的澄城县的尧头古镇时,才发现这也是一个以古窑遗址为主的古镇。我在陕西民间或是一些地道的关中人开的面馆里,常常会见到一种质朴的黑碗,这些东西就是黑瓷,就来自于澄城县的尧头窑。
尧头窑是民窑,是关中黑瓷窑的发源地。
冬日的澄城县城灰蒙蒙的,尧头古镇位于县城以北10千米的丘陵地带。
尧头镇是一条街,街头上平淡无味,倒有点像矿区的生活福利区,在路上遇见的行人中,大多都是矿工。附近多是蒲白矿务局的煤矿。这一带的煤炭资源较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峁中,出产夹生白、紫两色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唐朝迄今,当地村民在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真正的窑头古镇就隐藏在一条街尽头起伏的山丘中。
尧头村和后寨子村占据着整个山丘。这里是过去的尧头镇。西头是尧头村,东头是后寨子村。
尧头村是一条东西街,街道两旁几乎都是过去的老宅,有的已经年久失修,大部分都废弃了。尧头镇老街古时候商号林立,钱庄、酒楼、客栈、山货铺鳞次栉比,南商北贾,车水马龙。"十里通衢接洛滩,遥遥西望是长安;客来指点金银气,莫作张家雾市看。"可见其繁荣景象。尧头窑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尧头镇被列为国家级名镇以后,现在尧头村正在街道两旁进行大规模建设,恢复重建尧头古镇。在村口是一座新建的李家祠堂。尧头村主要以李姓人家居多。在紧邻祠堂的北侧是一个在原址上复原的瓷坊,院内的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着,演示着每一道工序。游客通过参观他们的工作状态,对整个制作陶瓷的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烧制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尧头窑陶瓷,始于汉唐,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其造形稚朴古拙,质地厚重,粗中寓巧,朴而不俗;釉质滋润,釉光四射;色黑如漆,风格独特,自度不凡,别具韵味。
街头北坡多为民居遗址群,也是李姓聚居地,这里曾是镇公所、乡公所和村委会驻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有人家居住。这些窑洞民居大部分已经坍塌,成了荒芜的故城遗址。遗址上的夯土、土坯、土墙、砖瓦等经过风吹雨晒都变成了废墟,尤其是一些残存的门窗顶部多呈现出穹窿形。残破的城垣和几处孤单单的门洞,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我站在一处破败的城垣上,四周空旷无声。荒芜的城垣故土,使我想起了吐鲁番的高昌故城遗址,苍凉中带着几分幽远,将我的思绪游离于遥远的丝绸之路上。
南坡多为原生态的古窑遗址区,保存着宋、元、明、清、民国的古窑30余座。在瓮窑区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的瓷窑遗址。窑炉长七八米,宽六七米,高十六七米,用耐火砖和废弃的匣钵堆砌而成。由双回风烟道、落灰坑、煤炉构成,为北方地区典型的馒头窑。主要烧造黑釉瓷和白瓷、青花瓷等,窑内可装瓷器800~1200件(套)。窑炉内壁经过百余年炼烧,而形成的烟油结块,仿佛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后坡峁墚上分布着黑窑烧造区,从远处俯看,黑窑就像一个个小金字塔一般,散落在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上。黑窑是烧造罐、坛、盆、盏、油灯、笔筒、酒具等日用器为主的瓷窑,因所烧造的器皿全部为黑釉色,故称"黑窑"。黑窑产品是尧头窑的代表产品,色泽油黑,光法莹润。
北街西侧有一排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商铺窑洞。窑洞坐北向南,紧靠街道,有些已经坍塌了。这些废弃的窑洞长十多米,宽五六米,空间较大,这是专门用来存放各窑场烧成后的瓷器的库房和商铺,里面摆满各种瓷器产品,种类齐全,从清代到民国以至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年销售量达到数十万件。
我由西坡往东来到后寨子村,刚上坡就是一处四合院窑洞建筑群,四周都是陈旧的夯土版筑式城墙。这是一座华佗庙旧址,庙内的华佗像塑有12条臂膀,造型如同千手观音。上世纪五十年代,庙宇改作乡政府及后来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1975年公社迁出后,又作为尧头大队部。现为民居。
过了华佗庙遗址不久,是一座村民们正在使用的基督教堂,教堂坐西朝东,在很远处就能看到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
后寨子是个多姓氏组成的村子,刘姓和白姓人家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住户陆续搬迁至尧头镇白家城新村。后寨子村依山丘而建,呈南北走向,坐东朝西,几十座窑洞四合院完好无损地依偎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之下。村落里非常安静,因为我的出现,在窑洞里传来狗吠声。一位老人蹒跚着走出院门,很客气地请我进屋。院子里除了三口窑洞外,还有几只鸡。最让我好奇的是,灶房里除了砖砌成的锅灶外,旁边放着一个风箱。她见我感兴趣,往锅里舀入几瓢水,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加柴火,炉膛火光熊熊,一股浓浓的烟味儿弥漫在空气中。老人家姓白,今年七十六岁,老伴儿已经去世多年,孩子们都搬到新村住了,因为她舍不得老地方,就一个人住着。平常节假日期间,孩子们都会来看她。院墙上爬满密密麻麻的仙人掌,让空旷的院落里显现出些许生机。老人家说,在墙上养仙人掌,一是为了好看,二是为了防盗。她说村里还有两户人家居住,也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个去街上打麻将了,一个去教堂做礼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