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6年刘百川先生在《小学校长与教师》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内在的活动,就是让其成为生命的活动。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以人为本的,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所以,学校教育中,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今天,恰恰相反,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
学校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当下的生活。我认为管理分四个层面,一是最原始的叫权威管理。行政给了你校长身份,你就有了行政权威,权威管理还有一个境界就是学术权威,所谓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刘百川先生认为要有好学校,先要有好校长,先要有好教师。我的理解是校长应该是教师之师。第二是科学管理,即通过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制度来管理。现在许多学校已经进入第三个层面的管理,就是文化管理。大家都在打造自己学校的文化,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师生共同形成的某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当然还包括学校的环境建设。不过热衷于打造也是一件麻烦的事。第四个层面是需要管理,它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可能发生,离开了需要,往往费力不讨好。
我总觉得学校是小圈,社会是大圈,不能老是让让大圈绕动小圈,小圈也要带动大圈。不能被社会不良风气所绑架,学校理对社会起反作用的。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学校的文化必须影响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不能被社会牵着鼻子走。
我们现在讲的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在那时候讲还要有好教师。大家都在谈自己怎么改进课题,怎么考得好,但是很少有人谈到怎么培养学校教师。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课堂,强调课堂要活,课堂要活首先教师要活,教师的活,表现在教学行为与教学语言的活,这又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所以校长的领导力更多地应该体现在理念层面、文化层面。一个人的理念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才有可能改变,只不过切入点从课堂提高考试成绩与改变管理者的理念相比,前者的效果立竿见影,后者比较慢。
应该把教师组织起来,读一些书,读一点教育经典。只有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材、对教育的研究才有可能少走弯路。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而不是逼着学生去学。要尽可能站在学生今天能够理解、认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所在——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兴趣得到发展,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之情。
教师要让学生快乐,首先自己要快乐,这快乐我以为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的,要从自我出发,阅读、观察、思考、改善,着眼未来,回归常识、常态、常情,回归人性、人伦。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要审视当下许许多多流行的教育口号,尤其是行政推动的教育口号和措施,是不是符合教育的常识,是不是尊重教育的人之常情,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让这些口号与措施回到教育的常态上来?
教材的处理要从需要和实际出发。需要是什么?需要就是要兼顾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组织的科学原则是什么?就是兼顾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实际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际会帮组教师选择借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
“相对论”不是老师教给爱因斯坦的,而是他探究出来的!老师不快乐,学生如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