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一词原指考勤制度,工作人员上下班时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机上记录到达和离开单位的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卡一词在各大平台流行开。“每天三件事”、蜜蜂平台、微信小程序等。群主发起打卡的号召,群友们就天天哗啦啦刷屏,各种任务、各种反思,让人眼花缭乱。
我随大流进入打卡的热潮,目前坚持了30天。最疯狂的时候一天打卡六个群。前几天同事问我,你每天打卡有意思吗?
打卡群的分类
1、 一些输出性质的社群,打卡是硬指标。像写作群、手账群、阅读群等,每天不交作业表现不出本人的积极性和诚意,立即淘汰。
2、 一些自我督促成长型社群,群主号召群友自主打卡。这种打卡不是强制性的。群里如果有几个积极者,会感染别人一起打卡,打卡氛围就浓烈。没有积极的领头者,打卡氛围就差。
3、 一些学习群,老师在群里上课,学委发作业和核查作业完成率。在指定平台打卡。作业完成度和老师的态度有关。老师乐意一个个点评的,学员交作业的热情就高。反之,看各人上课的目的。
打卡的意义
1、 强制输出提高社群凝聚力。像写作群,群主为了筛选出真正热爱写作的伙伴,把真正的学习者集中到一起,布置了每日写作200字,每周交一篇文章的任务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强制要求,社群里会有很多潜水党,不利于管理。
2、 自律成长的要求。一些没有强制规定的社群里,总有那么几个领头分子天天打卡,每日任务每日反思。刚开始觉得像狂热分子,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可以从打卡内容中明显看出他们的进步。比如文章越写越好,手账越来越漂亮,绘画越来越细腻。
多平台打卡会不会过于刻意、有作秀的成分?
有人会说,学习、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默默学习就好了呀,为什么非要晒在社群里呢?有作秀的成分吧。是的,学习和他人无关,每天的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负责,不需要喊口号,不需要告诉他人。
这种想法没错。可是,她\他忽略了一点,我们混社群的目的。我们加各种社群是为了寻找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孤独,走着走着会懈怠、彷徨。看到身边那么努力的伙伴,每天输出、打卡,即使有作秀的成分,也能汲取到力量。
不打卡就不成长了?
不是。在非网络时代,不知道“时间管理”的时候,大家也没有“每天吃三只青蛙”。每天光阅读没有写读书笔记,依旧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和提升。
打卡的适用范围
“打卡”不适应所有人,也不适用任何场景。打卡总有约束性,人活着有时需要轻松愉快。比如阅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不要硬逼着自己写读后感、写影评。凡事过犹不及。
打不打卡是各人的选择,不要跟风。
今天你打卡吗?
4228瞿青青_懒虫子的美丽人生#码字岛第三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