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曹宇红老师讲的,我搬来这里,大家一起学习。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

我在写这本书的文稿时,被女儿看见了,她正上小学六年级,好奇地问我:“妈妈,这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勇气为什么被讨厌呀?”“嗯,是个好问题。”我想了想,慢慢地说:“有时候,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其他人都不敢讲,只有你讲了,需要勇气吧。还有,你想按照自己的样子生活,但是别人希望你成为那个样子,你也需要勇气坚持自己想法的。”小家伙一脸坏笑:“这么说,我还是挺有勇气的,我经常跟爸爸辩论,还跟体育老师吵过,不让他欺负我们女生。”我哈哈一笑,点赞她:“对,我闺女是很有勇气的。”

大凡,我们小时候都是蛮有勇气的,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还要顾及不同人的感受,看似成熟了、游刃有余了,但心中的勇气,尤其是“活出自己的勇气”“追寻自由和幸福的勇气”却不那么充沛了。

智慧,在对话中觉醒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蛮独特,作者是两位日本学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书中,一位哲人和一个年轻人针锋相对地谈了五个晚上:哲人精通心理学,对人生有许多洞见。而年轻人敏感、自卑,又有一点固执。

在众多的古代典籍中,对话形式很能启发人,人们在一问一答间,不同的思维彼此碰撞和启迪。比如,《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交流,探讨了如何为人、为学、为政。《黄帝内经》是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之间的对话,这里说的黄帝是与炎帝并列的那一位先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两位智者谈天地万物之道、谈修身养性之法,形成了中国医学的瑰宝《黄帝内经》。而西方有一部哲学经典《理想国》,是哲人苏格拉底与几位智者之间的激烈交锋,探讨的是“正义”这一话题:有人说,正义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份的报答;有人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还有人断言,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在倾听了各种观点之后,我们或许会形成自己对“正义”的看法。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两位主角的对话,围绕的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些论点。说到影响后世的心理学家,大家熟悉的可能有弗洛伊德、荣格,此外,就是这位阿德勒了,他们三位被后世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的人生故事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我们常说“高富美”,阿德勒反着占了两样,又矮又丑,更悲催的是,长辈们经常拿他跟“高富帅”的哥哥相比,这更让他自惭形秽。阿德勒的一生颇多坎坷,两次被车撞伤,五岁的时候差点得肺炎死去,好在他自强不息,成为一名心理学和哲学大师,被后人誉为“自我启发之父”。

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已经是150年之前的古人了,但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许多现代心理流派的种子,比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他关注于人的潜能和价值;他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的基本动机;阿德勒认为,表面看起来生活中有各种束缚,来自于时间、金钱或是人际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最终还是心灵上的束缚。接下来,我们就去感受一下,在年轻人与哲人的一次次对话中,发生了哪些心灵上的碰撞和成长?

第一个主题:你来选,“原因论”还是“目的论”

在与哲人的对话中,年轻人提到了自己的一位男性朋友:他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门,但其实,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但是,他只要一踏出房间,就马上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出现神经症的各种反应。

哲人问:“你认为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年轻人说:“详细的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因为他与父母关系不和,也许是,他在学校和职场中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

哲人继续问:“总而言之,你觉得朋友在过去有些心灵创伤或是什么其他原因,所以现在无法到外面去,是吗?”

年轻人说:“那是当然,出了这个结果,一定是有些什么原因的。”

哲人摇摇头,平静地说:“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原因决定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乃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年轻人说:“事实就是这样啊。”

哲人解释道:“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我认为你的朋友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先有了‘不出门’这个目的,随后才感觉出了不安、恐惧和各种身体反应。”

“怎么可能?”年轻人觉得这个说法匪夷所思。

“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下,如果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样呢?”哲人问道。

“我会很担心啦,如何让孩子回归社会?如何让他振奋精神?也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

哲人点头说道:“对,一方面,如果孩子不出门,父母会担心,这样,孩子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可以得到小心翼翼的照顾。另一方面,孩子走出家门后,有可能会沦为茫茫人海中平庸的一员,没有人注视自己,或者会面对各种风险和失败。”

在上面的对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转变:如果在“原因论”的模式下,我们会变得无能为力、自怨自艾,比如,“就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我才没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就是因为学历不高,所以我才没办法获得更好的职位。”“就是因为生了孩子,我才没时间学习,也没时间健身。”“就是因为老公不关心我,他还有了外遇,所以我才会过得这么悲惨。”沿着这样的因果关系,我们的生活就会一路惨淡下去。

那么,除了“原因论”外,还有一种更有希望、更加光明的思维模式吗?有的,那就是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给这些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

去年有一部经典的电影《哪吒》,小哪吒本是灵丸脱胎,却阴差阳错变成了魔丸附体。于是,小哪吒欺负人、恶作剧,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一大噩梦。但是在危难之际,哪吒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他以命相抵,保护陈塘关的老百姓。其中的几句台词让人怦然心动,那是小哪吒豪气冲天的宣言:“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是的,无论过去有什么原因,不论我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重要的是:我想要的是什么?

假如,我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机会,尽管过去家里没有条件,但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去看书、去听网课,去周末学习,或者,每年参加一两个感兴趣的培训班。

假如,我希望成为一个更加智慧而优雅的女人,先停止抱怨那个伤害我的男人,略过生活中的不如意,聚焦到我希望的那种生活状态。比如,从今天听完广播开始:晚上写写日记,睡前看两页书,十点左右上床安睡,做一个美美的梦。明早,神清气爽地起来,练20分钟瑜伽,吃一顿营养早餐,再去上班。


在“原因论”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困于现状,或安于现状。但是,在“目的论”下,我们可以用好现在的资源,去创造更多的可能,一步步实现更美好的梦想。

第二个主题: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一开始,我和年轻人一样,觉得哲人的这个观点有些极端: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吗?于是我想了想,自己现在有哪些烦恼呢?随手列出了四个:太胖了;担心讲课太理论;窝在北京太闷了;最近写作经常没灵感。再探寻一下这四个烦恼,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纠缠——

关于“太胖了”,我想在一个月内减肥10斤,否则没法见人了。还是在乎别人的眼光!

关于“讲课太理论”,我是希望自己的教学既有理论,能激发学员思考,也有实战技能,让学员拿来就能用。我在乎的是学员和企业有更大的收益。

关于“窝在北京太闷了”。我目前这么做,是因为女儿天天在家里上网课,需要有人陪伴她、督促她。

关于“写作没灵感”,说到底是因为我承诺了编辑部的写作进程,既希望能准时交稿,也希望能写出好东西来。在乎的是对别人的承诺!

这么一路探寻下去,我发现,自己或大或小的烦恼,都是与某一个人或某些人相关。果然,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因为在我的内心,想和别人攀比,想让家人认可自己,是一个“有诚信、有能力的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

因此,哲人坚定地说:我们的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而这根本不可能。

那么,如何减少一点烦恼呢?哲人缓缓道来:我们的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我们“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

第三个主题:愤怒,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

哲人举了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一天晚上,妈妈和女儿在大声争吵。突然,电话铃响了,“喂、喂?!”妈妈在慌忙中拿起话筒,她的声音中依然有一丝怒气,但是,当她听到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时,妈妈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她客客气气地和老师谈了十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继续大声地喝斥女儿。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愤怒,只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而已。妈妈可以在接电话的时候巧妙地收起愤怒,也可以在挂断电话时再次释放出来。妈妈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让她乖乖地听话,才用了愤怒这种方式。

乍一听哲人如此冷静的分析,我有点蒙,因为,我就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妈妈,面对家里“熊孩子”的各种拖拉、懒惰,我总觉得有各种理由生气,或是指责她。现在,居然——这些愤怒都是我捏造出来的,是我为了控制女儿所使用的手段?!和颜悦色、耐心地与女儿沟通,可以吗?可以,但是比较麻烦,比较慢,好像不如大吼一声、怒斥几声来得痛快。

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一方面承认:人人都有感情,但是另一方面坚决反对: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他坚信:首先,人不受感情支配,进而,人也不受过去支配。总而言之,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自由意志。

好了,我们回顾一下本集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认识了阿德勒,这位150年前的心理学大师,他的观点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基础。

其次,我们区分了“原因论”和“目的论”。如果我们一味地分析原因,就容易陷入命运的无奈中;如果我们清晰了“目的”,就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宝藏,更有信心地迈向未来。

随后,我们分享了两则令人震惊的观点:其一,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其二,愤怒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其实,这两则观点背后的含义是:人可以不受感情的支配,也可以不受过去的支配,我们有许多自由,关键是要有勇气去选择。

好吧,各位听友,下一集,我们继续探讨《被讨厌的勇气》。

在上一集中,我们分享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区分“原因论”和“目的论”:如果一味探究原因,我们就会哀叹命运的坎坷,无可奈何。而如果聚焦于“目的”,我们就能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赋予独特的意义,从而服务于未来。第二个主题,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第三个主题,愤怒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接下去,我们分享其他的精彩论述。

第四个主题:放下别人的课题

在某天夜里,年轻人向哲人提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是非常严厉的人,经常对我指手划脚,比如,“少跟这样的朋友来往”“至少得上这个大学”“你必须选择这样的工作”等等。

哲人问:最后你是怎么做的呢?

年轻人说: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不能无视父母的意愿,所以,既烦恼又不得不听他们的。父母希望我毕业后像哥哥一样继承家里的印刷厂,但我终于违反了他们的意思,当了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

哲人问:如果你的父母进行了更加激烈的反对,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威胁说,如果你不和哥哥一起继承家族事业,就与你断绝亲子关系。你会怎样?

年轻人叹了一口气:我会很纠结,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的“不认可”。

哲人正色道: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我们经常苦恼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关键的是,你要思考一下,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冷静地划清界限。如何区分这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这件事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比如,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选择是否听从父母的建议,这是年轻人自己的课题。而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职业提出建议,但面对孩子的决定如何反应,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则是父母自己的课题。


有一则耐人寻味的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试想一想,如果马儿到了河边依然不喝水,你会有什么反应?你或许会好奇,它跑了这么久,为什么不渴;你可以轻轻地拍打马儿的头,捧一点清水喂它喝;你也可以痛骂它:我千辛万苦地带你找到了水,你却不喝;你还可以自怨自艾:我真是命苦,有这么一匹不知好歹、没良心的马儿!

说到这里,你大约会笑话马主人的后两种反应吧。但其实,我们在很多人际关系的纠缠中,经常忘了区分——这是“我的课题”还是“你的课题”?请记住,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承担我的责任,但是不干涉你的选择。越是在关系紧密的人际关系间,越是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比如,你有一个不讲理的上司,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不论你怎么努力,他都不认可,甚至都不好好听你说话。此时,你需要区分的是:上司乱发脾气,那是他的课题,需要他去管理自己的情绪。你既没必要去讨好他,也没必要怒怼过去,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你的课题。实在受不了,转岗或辞职离开他就好。


再比如,年轻人之前提到的那位闭门在家的朋友,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人生课题。父母应该怎么办呢?对孩子的闭居状态既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只需要告诉孩子,你在困惑的时候我愿意帮助你。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那句谚语吧:你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第五个主题: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共同体”的概念,虽然有一点抽象,但却有很有价值。哲人问年轻人:假如你在学校中受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或者是根本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也就是说,你在这个“共同体”里找不到归属感。有可能吗?

年轻人点点头:很有可能。

哲人继续说:这时,如果你认为学校是一切,你就会躲进更小的“共同体”,比如家里,就像你那个朋友躲在家里一样。但其实,每个人都拥有更多别的“共同体”,而且,还可以进入一些更大的“共同体”。

年轻人有点儿懵:您能具体说说吗?

哲人解释道:如果你在这个学校中没有合适的位置,可以去其他“共同体”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你可以转到别的学校,去其他城市求学,甚至可以进入广阔的社会大学。


我由此想到,有的人退了休之后觉得自己失去了价值,一下子衰老下去。因为,他离开公司这个“共同体”后,失去了头衔、职位,失去了熟悉的人际圈或某种权力,成了一个平凡人。但如果能转换一下视角,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机会,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进入新的“共同体”,比如,某个公益组织、运动团体、兴趣小组,甚至去上“老年大学”。当我们不固执于眼前的“共同体”时,就能发现更多的“我和你”,进入更多的“共同体”。


不知你是否看过《永不妥协》这部电影?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很励志。女主人公艾琳先后被三任男友抛弃,成为一位生活拮据、愤怒而焦虑的单亲妈妈,拉扯着三个幼小的孩子。经历过一次次找工作的失败后,她勇敢地挤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谋得了一个助理的位置。在律所这个新的“共同体”中,艾琳一开始找不到归属感,更说不上什么价值感了,因为她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又说话直率,经常伤人。在一次整理文档时,艾琳发现了一个蹊跷的医疗赔偿,她顺藤摸瓜后,发现了一桩耸人听闻的环境污染案件。

于是,在一次次耐心而真诚的沟通中,艾琳与一百多个家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信任共同体”。当她的男友极其不理解她为何如此拼命时,艾琳充满感情地说:“这份工作……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尊重的滋味。在辛克利,人们看到我都闭口不言,等着我开口,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最后,艾琳与律所合伙人结成了坚定“事业共同体”,帮助200多个家庭打赢了官司,从能源巨头那里获得了3.33亿美元的赔偿——这是美国历史上赔偿额最高的民事案件。此后,艾琳,这位高中学历的单亲妈妈,走向了更广大的“事业共同体”,为更多被污染所害的人们争取权利。


由此,我们坚信,不仅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挪一步,也是海阔凭鱼跃。因为,每一个人都拥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


第六个主题: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


去年“十一”国庆节,我在两位同学家里一起看阅兵。男生理性而缜密,女生浪漫而热烈,他们俩毕业之后结为夫妻。在“十一”长假前,两人看了一部红色影片《古田军号》,随后一时兴起,决定开车从上海奔向江西,一路游览红色景点。正当我为他们这个浪漫的“红色之旅”而鼓掌时,两人吵开了:女生觉得老公拟定的“旅游攻略”行程太密,一个景点挨着一个景点,路上太累。男生则一再坚持,只要时间规划得当,可以在这次行程中体验更多的红色景点。“这又不是做论文,干嘛要塞那么多内容?重要的是旅行中的心情!”老婆振振有词。老公接着反驳:“我们可以既舒适又高效地旅行,两者并不矛盾。”当两人让我评理时,我笑着说:“其实怎么样都可以,关键是要开心。”


正如书中的哲人所说: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关键的是,在途中的每一个“此时此刻”,你是否快乐?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你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年轻人不解地问:强烈的聚光灯,这是什么意思?

哲人解释道:强烈的聚光灯,是一种比喻: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你在生活中经常回忆过去,或是畅想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当下”。


比如,你虽然很想考上名校,但是,一想到考名校的种种苛刻条件,现在就焦虑不安、读不进书。那么,不妨暂时放下明日的名校之梦,关注于当下:每天解开一些难题,记住几十个单词,认认真真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等等。今天,就是为“此时此刻”而存在,而不是为了“遥远的将来”而存在。


第七个主题: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如果你在考试中得了60分之后,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如果你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其实能考100分。”这是自我肯定。

假如你说:“嗯,我这次考了60分。”接着,在坦然地接受这个现实后,再认真思考:“下次如何才能考得好一些?”这就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就是接受目前的事实,接受现实的“这个我”。比如,考了60分,我现在的体重是78公斤,或者,我这几天的创作没什么进展。然后,再拿出改变的勇气来,去行动。

有一段著名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什么能改变,什么无法改变。”


我记得自己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总觉得很多事情要做,很多事情要么没做完,要么做得不好,人很忙碌,情绪总是不稳定。一天,我去看望老师沈明莹,她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沈老师问我:“宇红,你最近怎么样啊?”

我一脸沮丧地说:“很不好!很多事情一塌糊涂。”

沈老师温和地望着我,慢慢说道:“不是你不好,是你做的还不够好。”过了一会儿,她拍拍我的手说:“有时候,慢工出细活。”那一瞬间,犹如一股清泉,流过了我那颗火烧火燎的心。


在书中,哲人也提到:当我们用放大镜去看粉笔画的线条,原本以为是一条线,但发现其实是一些连续的小点。就像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一个点一个点的连续,一连串的“此时此刻”。只要你在每一个当下用心感受了,努力付出了,这一生就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吧:

有勇气,就是放下过去的种种原因,选择你想要的生活,你希望达成的目的。

有勇气,就是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愤怒,而不是被别人勾起愤怒,被愤怒所控制。 

有勇气,就是放下他人对你的期待,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有勇气,就是你在一个“共同体”中不如意,或是结束了某一个使命时,你可以进入其他“共同体”,始终相信,还有更多、更大的“共同体”。

有勇气,还在于你接受平凡的生活,或是平凡的自己。只要你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用心过好每一天,让生活的聚光灯始终照在“此时此刻”,那么,你就能活得自由而幸福。


各位听友,以上的这些勇气,你已经具备了什么?你还可以添加什么呢?拥有一些“被讨厌的勇气”,或许,你能获得更加精彩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9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50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8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6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0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98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3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17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77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4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8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99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2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4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3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74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9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