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投资中最简答的事

一本深入浅出,语言风格亲民,干货十足的好书。

该书讲述的是价值投资的里边,最主要的是说这样一种里边,投资时一定要先选好行业,什么样的行业是好行业呢?有定价权,并且有一定壁垒的行业,像国家给予垄断权力的行业,虽然也是垄断,又进入壁垒,但是定价权是国家限制的,例如火电行业就是如此。选好行业之后的就要选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是好的企业呢?在行业中竞争并且依靠竞争优势活下,有一定定价权的企业。
非常强调的两个点,一个是行业的进入壁垒,就是“护城河”;第二个就是企业的定价权。

放些我摘下来的语录:

  1. 从打探消息,跟庄炒作,到定量投资,自动交易;从看K线的技术分析,到看财务报表的基本面分析;从精选个股的集中投资,到行业配置的组合投资;从寻求未来爆发的成长投资,到专注现有资产低估的价值投资。
    这条路还是要自己尝试。

  2. 作者将选股简化成了估值,品质和时机,利用波特五力、杜邦分析、估值分析等弄清楚行业里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什么样的价格是便宜?

  3. 投资中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是无穷的,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点,一点是估值,一点是流动性。

  4. 选股票,一定要先选行业。定价权的来源:要么是垄断,要么是专利,要么是品牌,要么是矿产资源,要么是某种稀缺的资源。

  5. 一定要选有积累的行业。高新科技产业更新换代太快而很难有所积累。

  6. 要分清什么东西先动,什么东西后动,什么东西是你更关心的其他东西的先行指标。

悲观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个层次的悲观是基于流动性和供求关系的悲观。
    这种悲观是可以改变的,需要关注相关的指标:银行贷款的增速,央行票据是正投放还是正回购,外汇占款的变化,存款准备金率是否下调,M1指数等。出现了新的流动性,股市就会发生反弹。

  2. 第二个层次的悲观是对基本面的悲观。
    过去十年是涨还是跌跟今后会涨还是跌,其实不一定相关,关键是这个东西是不是物超所值。
    这就是历史对于现在的借鉴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依赖与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技术派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盈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能够不去看历史,历史的借鉴是不经意的。
    同样的事物,风险爆发过一次,之后爆发风险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例如911之后的飞机,温州事故的动车。
    风险一分为二:
    一种是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
    市盈率的压缩,高市盈率的时候买的股价会被永久性地压缩。
    利润在历史的高位时候,夕阳行业会有本金永久性亏损的风险。
    另一种是价格波动的风险

  3. 第三个层次的悲观是一种长期的悲观,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悲观。

  4. 基金发行总被乐观者认作是反向指标。

  5. 同一件事,看多者和看空者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
    持同一种观点的人,其依据和逻辑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你证明的是你想证明的。
    同一消息,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常常有不同的解读——你听到你所想听到的。

  6. 不为精彩绝伦的牛股倾倒,不被纷繁复杂的个例所迷惑,不碰小概率事件,坚持规律投资,这是一种需要坚守的纪律。

  7. 看股市是不是争夺股权的博弈,可以看一看流通A股的换手率。

  8. 对于中小公司,更加看重领导层的能力与目标,对于大公司,更加看重制度与规则,关注关键绩效指标(KPI)

  9. 与市盈率不同,企业价值在股票价值之外还考虑了企业的长期净负债,所以企业估值倍数对于依靠高杠杆提升利润的企业有适度的惩罚。

  10. 投资经验就像一件旧衣服,于己合身,于人往往不合适。投资中任何感悟和总结均具有局限性,只有自己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伤痕累累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道路。

投资三大要素:
便宜(并不是低市盈率,低估值就是便宜)(估值与同业水平比,与历史比,市值大小与未来成长空间)
品质(第一看行业品质,行业是否具有定价权,有些”中”打头的行业虽然国家给予垄断,但同样也给了定价的限制,例如电力行业;第二看公司品质,能否有定价权)
高估值成长股的平均收益远不及低估值价值股,说明成长陷阱比价值陷阱更常见。
(定价权,成长性,门槛,行业竞争格局)
时机(为什么现在买?盈利超预期,高管增持,跌不动了,基本面拐点,新订单等)

  1. 忘记你的成本,因为你的成本对于未来的股价没有丝毫的影响。因此绝对不能将成本线作为决策的依据。

  2. 价值投资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买公司的内在价值是相对容易被确定的。
    所投资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应独立于股票的价格。
    要在合适的市场阶段使用。(牛市的上半场更适合价值投资者,而熊市中场会出现很多价值投资陷阱)

  3. 政策底领先于市场底,市场底领先于经济底,因此在经济差成为共识时,与其担心经济,不如去看关注政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