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过,机缘巧合又看了一次。角度不一样。多少也映衬现在的心情。
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深表怀疑。
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不能作为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刘德华饰演的昆哥。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想到要把自己的所有积累交给一个这么个不靠谱后生仔。我宁愿相信只是缘分。昆哥自己也不清楚缘由。
纳为门徒,就是是关门弟子了。这个词,此刻想来,增添许多神圣的意味。也觉得有些悲哀。
看过很多香港的警匪片,也看过一些抗战的影视作品。
对于潜伏下来的人,内心挣扎和坚持外人无从得知。
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有所谓崇高的理想,在无数次价值观洗礼过程中,依然坚守。
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无可奈何的检查。不愿意相信,真有一个少不经事的少年,能有所谓坚贞不渝,历久不衰的理想追求。而为了这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追求,放弃人生的其他可能。不人道,也不人性。
记得有部港片,一个叫辣姜卧底,潜伏很多年以后,因为和上司兼接头人沟通出现问题,双方互不信任,最后死了。
死之前有一个特写镜头,他仰望天空,说原来世界除了黑和白,还有蓝色。
我想他的内心挣扎是真实而富有冲击力的。他的牺牲是否值得,很耐人寻味。也在拷问,信任是什么,信仰是什么,道德是什么,有对错吗?有好坏吗?他所追求的,真的如他上司所说,如普世道德所愿,如无上真理所讲,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去追求吗?他的价值在哪里?这一切都值得吗?
人们习惯于塑造神,建造道德制高点,大家都心知肚明,自己不可能做到,现实生活中鲜有,所以只能塑造死人。死得越远越好,越远越可以拔高。越可以超越。塑造周扒皮的作家,比周扒皮恶劣的哪是一点两点。
片中的张静初,和最后吴彦祖领养古天乐的小孩的这些温馨画面,这些普世的道德价值观。
只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为了所谓正义,道貌岸然寻找一些道德的平衡点。
自古以来,正义人士更多的是拿着道德武器,高举大旗,做泯灭人性的事情。舍身取义也只是饭后谈资,自己是坚决不会去做的,因为他要留着力气摇旗呐喊。
金sanjiao的将军告诉昆哥,世界大环境不景气,对老百姓并无太大实际好处,和种玉米的利润相差不大,应该趁早收手。而昆哥翻译给吴彦祖却说,他老了。
对于真正种植yinsu的农民来说,dupin的利润再高和他们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商品和产品的区别在于流通,价值的倾斜也自然会偏向流通领域,偏向渠道。
在《潜犯罪》中,一个dufan说,如果一天卖不出去,他们家乡就会有一个小孩可能因此饿死。
这无疑给高高在上的现代“救世主”狠狠的抽了一鞭子。
文人可以有些文骨,而这文骨是矫情的装逼呢,还是本来就是表演给人看的。
就在于装逼会不会饿死,会不会受人唾弃,从这点来说,道德真是个不错的说辞。
装逼不息的文人没有下来的台阶,只能继续装逼。
而此番最感同身受的确是,昆哥的下场。
曾经也想有自己的门徒。做一些自己内心的道德价值实现。一些可怜可笑的目标梦想。
昆哥一手把整个产业链的上上下下都打通。从进货,生产,销售,所有的卖家,悉数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鬼”,多少有些可悲。
自己当然不能和昆哥的成就相提并论,只是很多时候做的却也是这样的傻事。
这段悲催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很久也无法走出来,目前来说,至少知道一点,无法驭人,就不要育人。
个人太渺小了,不能把自己看大了。
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天下熙熙,天下攘攘,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