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里带回了体检单,他还对上次扎手指采血的事犹有余悸,我却对着单子上“龋齿数:0”那一栏呼出了一口气。
由于我自己在牙齿上吃的亏,再加上补偿心理,保护好娃的牙齿这件事,一直是我的执念(当然,在养娃这件事上,执念肯定不只这一个)。
从他长出乳牙开始,我就关注着,每天用纱布蘸了温水给他擦。大点就换了小牙刷,买了维蕾德可吞咽牙膏。
无奈,从他稍大点开始,就很排斥这件大事。
《可爱的鼠小弟:一起刷刷牙》、《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别人都说对自己的孩子很有效的绘本,在他身上却效果有限。看书时很愉快,刷牙时依然不配合,能躲就躲,躲不了就拖。每天和他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这是躲不开的一场。
有了孩子就开始各种焦虑的我,不可避免地在温柔妈妈和可怕狮子之间快速切换。不想吼、不想威吓他,却屡屡在面对他时退败下来,陷入“焦虑——爆发——内疚”的循环中。
好在人总是在学习、成长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妈妈也一样。
他不是最爱玩吗?那我们就来玩吧,开火车、机器人、导航器、各种角色扮演……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发现,生活中的战斗状况越来越少了,自己越来越淡定。不焦虑了,娃娃也越来越可爱了。
像刷牙这样的小事,轻松搞定。
“妈妈,我要去刷牙/洗手/洗脸/上学了,你扮演细菌大王啊”。每次都这么主动,老母亲好欣慰。
有时还会假装答应“细菌大王”的要求,然后悄声说“你现在变回妈妈了啊。妈妈,我刚才答应细菌大王,不把它刷/洗掉了,我是骗它的,你可别告诉它。” “好了,继续扮演吧”,小嘴巴咋那么多要求呢。
通常,我只要发挥想象,好好配合就没问题了。现在最大的困扰反而是:他时常安排各种场景和要求,而我太迟钝,很多时候磕磕绊绊跟不上。
瞧吧,“熊孩子”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多多陪他玩而已。
家有儿女,陪玩可谓一举数得。既解决日常带孩子过程中许多让大人头疼的问题,又让生活时时充满开心的笑声,增强亲子关系。据说,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大人呢,保有童心的同时,顺便还能向孩子学习,找回创造力。
游戏真得很有用,玩游戏时,要注意避过一个非常大的坑。
如果大人不用心,很容易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和孩子玩,把游戏作为了控制孩子的手段。而这种时候,往往也是游戏失效的时候,孩子敏感的小心灵天然抗拒这种“游戏”。
陪孩子嘛,发火也是陪,开心也是陪。不如动动心思,一起和孩子玩起来吧。
我时常会对孩子有诸多不合理的期待:听话、乖巧,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给我添乱。而孩子,需要你用心真正看到他。
当我看不到他,只看到自己想象中的孩子时,一旦他的行为和想象不符,不如我意,我就会情绪失控,焦躁、易怒。
这是我一次次跌倒的地方。
“妈妈看我!”他一次次喊我,拉我起来。
谢谢,亲爱的孩子。比我会爱、会包容,更有耐心等待的天使。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看、去陪伴、去等待。
真正看到他,你自然会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陪伴、什么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