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
1
[起床]
朋友外出学习,孩子在我家两天,我重温一把带娃节奏----
昨晚餐时提前沟通了几点送孩子上学。
“小宝,请问你是几点到学校?”
“8点。”
“那你平常都是几点起床?”
“7点。”
还没等我说,她自个儿补充,“我吃早饭比较慢,要不我6点起床。”
“如果6点起床,请问你几点睡觉呢?”
“晚上9点。”
想想睡眠不够,还是建议7点,记忆中她在家也是这个时间点。
今早上,到了7点去叫,第一次我说,“起床了。”
她眯着眼,感觉还是很困,没有动静。
我就先去整理自己;
对着镜子收拾自己时,脑袋灵光一现,换个方式,不去要求她做什么。
转身拍拍她身上的被子,“孩子,现在7点过6分钟了。”
没多说一句,就自己下楼准备好早饭,等我再上去时,已经穿好衣服,准备穿鞋。
按照前一晚的钦点的早餐安排上:一杯青汁,一段玉米,一个红薯,一个白煮蛋。全部消灭完。
吃饭时,我只提醒一次:孩子,距离8点还有17分钟。
孩子很快吃好早饭,出门时问我,“现在几点?距离8点还有多久?”
突然想到很多父母谈到孩子“起床气”,孩子拖拉磨蹭,父母说太多,催促,却没有培养孩子对时间有感觉,经常喜欢说“快一点,等一下,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父母在替孩子着急,留给孩子的就剩下“等到父母催了再动起来。”
2
[容易的事]
今天看到一位麻麻给2岁不到的宝宝在学习机上学英语。
之前正好刷到过脑神经研究的洪兰教授谈及3岁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大脑扫描的图形,就分享给了这位麻麻。
想起她,让我想起身边很多的麻麻,因为孩子遇到问题,开始学习,喜欢学起来比较容易的。在过去8年里,很多父母说,“你们教的太难了。”
甚至有的父母跟我说,“既然那么多人都说难,为什么你们不反思一下,教可以让别人容易学会的。”
是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喜欢做容易的事。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开始对话----
只做容易的事,那么如何学会做难的事呢?
你能保证这辈子都会顺风顺水,不会遇到难的事吗?
不是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吗?
还有你有没有问过自己,
“自己又何德何能,不会遇上太难的事?”
现在不练习做难的事,将来怎么会做难的事?
有人说,“等遇上了难事再说!”
不是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对啊,问题是你的“将”在哪?你平日里有准备“土”吗?
还有一些好心的朋友见证我这些年,劝我说,“太难了!”
我会郑重其事说,“是的,正因为太难,所以要学习。我缺德,所以简单的事别人都去做了,我只好做难的事。”
还有的,遇到孩子的问题来找我的父母,
我会问,你的孩子遇到学习困难,他跟你,“太难了,我学不会。”
你会如何说呢?
父母没有学会做难的事情,你的孩子又怎么学会呢?”
也许你会说,“我读书的时候都靠自己,父母根本不管我。”
“是啊,我们那会读书,父母忙于生计,爸妈也不管,精准一点是没能力管(爸妈都是小学文凭)。问题是,你可以做到不管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吗?”
还有的父母说,“我的认知水平够不到,很难理解。”
我会调侃:“所以呢,你的选择是想办法够到,还是够不到就不要蹦跶了。不是你对孩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今天脑洞大开,自言自语了很久。
3
[竞争意识]
“桃子老师,我过关了,有什么奖励?”
“桃子老师,我不喜欢YOYO,我说什么,她就跟着说什么!”
“我不要她跟我一样,……”
看着两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别人学她样子,就立马嘟起嘴,很不开心,扭头就要走。
那一刻心凉了半截,感受到竞争意识已经早早在孩子心里“扎根”,凡事都要争个“我先来”。
或者就是还没做,就想要奖励。
亦或是发现小朋友不理自己了,心里又很想和对方玩,就开始用讨好的模式。
当我跟孩子说起脑袋里的五个小精灵,去喊出其他小精灵帮忙时,一孩子说,“我刚才把它吐出来了”,然后做出吐出来的动作;紧接着很好奇问我,有没有“犯困”的精灵,吐槽自己爸爸常常犯困;另一孩子也开始脑洞大开,问有没有“偷懒”的精灵,又是一顿吐槽爸爸妈妈……
4
感恩日记:今天邀请了两位朋友加入感恩日记书写,特别是其中一位麻麻,我们交流并不多,但是当我发出邀请时,她非常积极回应,了解活动的形式,开始还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当我说,不妨问自己“要不要坚持”时,她果断选择了参与。正是像她一样的伙伴给予的支持,鼓舞着我前行“去影响更多人吧!”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