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CPPers,
我还记得我一年以前曾经发过动态,如果我要做下去这个课题,可能需要开一个公司支持。那个时候就有了开公司的打算,也开始称呼自己为CEO。那个时候我没想过CPP会发展成一个7大组、16小组,加上几个子项目,一共34名成员,并且还在到处招兵买马的大型项目组。这个项目组越来越像一个创业科技公司了。所以,我真的要开始启动这个计划了,只是不是预想的依靠公司养课题,而是做课题的一堆副产品支持出来了一个公司的雏形。
这个想法怎么成型的呢?一开始只是想带着组里参与老师的项目,刷简历攒经验点。后来找的人开始多起来,我们不得不分了专人负责外包。再后来,一波一波的RA招募订单和招募过程中一波一波的报名,让我们所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苦思冥想了几天,总算想清楚了商业模式。更幸运的是,大家在这个方向上达成了难得的发自内心的共识和以此为方向的热情和行动,无论是每次订单研发部门报名的热情,还是专门以此业务为基础的创业子项目的热情,还是16级实践队把此领域作为调研方向,在科研数据服务这点上,大家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我想,这可能真的是个好项目,值得我们试试看。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必然是真正面对需求、解决需求的模式。而我们看到了什么需求呢?一方面,老师的科研经费花不掉、不知道怎么花、不知道能不能花的值得、不知道花的靠不靠谱,社科科研需要解决的大量数据问题缺少足够的支持,而老师的考核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太多有上进心的同学缺少合适的渠道参与项目和接受系统实用的训练,更多依赖自己做项目的经验积累,他们有很多潜在时间,但是没有很多收入。这样一个双边市场问题,自然需要一个好的平台解决。如果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个平台,老师可以发布需求、同学可以报名,同时平台还会给助研项目的组织方提供培训以帮助他们制定规则管理助研。每次助研任务,同时还留下了大量老师和同学的信用记录。我们通过设计课程和考核体系,以此补贴参与初级任务的同学,增强他们的能力以后,增加了高级任务的供给,也能保持双方的粘性。以及,这些信用记录本身,在平台影响力足够大的时候,会像kaggle一样变成一个领域能力的代表,变成芝麻评分一样的信用体系。这样的平台对于学术界和高校的价值是巨大的。
而幸运的我们已经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走了一小步。半年以来,我们已经参与和组织了十几个项目,与许多老师有过合作,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然而,我们的团队还不够成熟和强大,我们还没有真正暴露在市场上,被市场的残酷竞争碾压。我们的能力和时间还不足以支撑起我们的大部分想法。相比于问题本身的复杂和不确定,我们还有太长的路可以走和需要走。
可是这并不可怕。即使我们失败了,也不会一无所有,至少我们还有现在积累下来的一切。所以,不如一试如何?
祝好!
i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