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韩信之五: 心战井陉
韩信向刘邦提出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后,刘邦随即采纳,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分兵三万给韩信,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
进入北方后,韩信、张耳迅速攻灭代国,并准备通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他们在河北的首要强敌——赵国。而赵王歇与成安君陈余亦陈兵二十万于此以备汉军。此时,广武君李左车认为汉军破魏灭代,乘胜而来,去国远斗,其锋不可挡。但汉军由于长途奔进,后勤补给困难,难以持久,亦是一弊。
针对汉军这一缺点,李左车建议赵军深沟高垒,并分兵绝其粮道,待汉军人困马乏,士气尽坠之时,前后对进,后发制人。若韩信强行回兵争夺粮道,则坚壁固守的赵军主力可适时出击,亦对汉军形成包夹之势。
毫无疑问,李左车的建议是正确的。
无论出现上述那种情况,汉军都将变得十分被动,其固有的“势”与“速”均无法发挥,在这种以少打多、以弱战强的情况下,汉军若想取胜,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若一味蛮斗,甚至有被赵军全歼的危险。
但陈余最终没能接受李左车的建议,后世评论说陈余儒生误国,但看过《史记》的读者就会知道陈余其实也是一个极有韬略的人物,绝非泛泛之辈,陈余未接受李左车之计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陈余其轻视远来的汉军,认为赵军凭借井陉之险,又占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定可一战而全歼汉军,无需再费周折。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也非常高兴。
但赵国拥有的二十万兵力,且已在井陉口筑营防守,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面对这种情况,韩信深知依照常规作战很难取胜,如果长拖下去,不用赵军绝其粮道,汉军供给也会出现问题,故必须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因此,韩信做出了其一生最为冒险的决策,连夜分兵两路,一路是由两千轻骑组成的奇兵,每人手持红旗一面,趁着夜色从小路潜入井陉口一侧隐蔽待机;另一路则是汉军的主力部队,渡过绵蔓河背水列阵,背水为阵向来是兵家之大忌,懂得兵法的人是不会使用的。
那么韩信这种反常用兵又有什么意图呢?
其目的有二:
一是依照孙子“置死地而后生”的思想,使汉军无路可退,进而激起将士拼死一战的决心与勇气;
二是使赵军主将陈余产生错觉,以为韩信不懂用兵,从而轻率出击,造成井陉本营的空虚。
次日天明,韩信打出大将军旗号,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军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军,争夺汉军丢弃的旗鼓。
韩信军由于无路可退,各个拼死作战,以一当十,赵军一时无法取胜。
此时韩信所派的两千轻骑,利用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机,冲入营垒,砍倒赵军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正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随即阵势大乱,四散奔逃。赵军领军将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
此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陈余,活捉赵王歇。
韩信派出的两千轻骑占据赵军营垒后,赵军真的仅仅因为本营中有这两千汉骑的存在,就不敢回攻而出现溃败吗?当然不是,赵军溃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时赵军久攻背水汉军而不下,又见自方本营却被攻破,赵王可能已经被擒,更可怕的是,面前这支背水的汉军或许只是饵兵,而攻占赵军本营的才是汉军主力,背水的偏师尚且如此强悍,那么汉军主力人数会更多,战斗力也会更强,简直就是无法战胜的,诸如此类的猜测使得赵军的军心浮动,在汉军奋勇夹击之下军阵也随之崩解。
汉军的两千轻骑和鲜红的汉帜并不只是插入了赵军的大营,而是如同一把利刃插在了赵军将士的心中。
由此可见,攻心战术在两军交锋中是何等的重要,如应用得当,真可立见奇效,以一破万;从另一个方面看,没有一支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军队,主将没有一颗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灵,是很难在纷繁变化的战场上不被假象所迷惑,牢牢占据主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
井陉之战,韩信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在于其洞悉战地形势,巧妙攻心制敌,从而取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