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几点小意外,本想送给你们的几点礼物变成了一点礼物,所以我今天继续送给你们第二点礼物。
在揭晓这个礼物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参与其中:
我们楼上的邻居经常上夜班,深更半夜回来还常常穿着坚硬鞋底的鞋子踢踢踏踏走路且拖动桌椅,几个月大的孩子也时不时深根半夜哭闹不停,楼下熟睡的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惊醒。
大半年前我老公曾因此上楼敲门商量,因为女主人态度蛮横、恶语相向不了了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两三个月楼上抱在手里的孩子会走路了,又不停在客厅及卧室跑来跑去、还时不时把玩具丢在地上。孩子精力旺盛,常常十一点还在玩耍,甚至偶尔十二点之后制造出各种噪音。真是“不怕熊孩子白天哭闹,就怕熊孩子深夜依旧不睡觉”。
找楼上商量几次得来的回复要么是‘我家就这样,有本事你们买别墅啊’,要么是“你们住我们楼上去啊”。
你也许会觉得我们楼上这家是特例,正常讲道理的人并不会这样。
我记得奇葩说曾有一期讨论“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扰乱社会秩序,熊孩子家长不管,我到底要不要管”,各位奇葩议员持有的观点我记不清了,但我相信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拿来作为议题,一定有不少人受到影响,具有代表性。
第二个故事,我是一个旁观者:
前两天有个读书会的小伙伴过生日,也许她确实比较受人欢迎,所以一早开始便陆陆续续收到祝福红包。
她应该很激动,于是不断在朋友圈和她自己的社群里截图大家发来的生日祝福红包,因为好多发祝福红包的伙伴都共同在读书会的社群里,她又不断在读书会社群里发大家的祝福红包截图。
不管是朋友圈、她自己的社群还是读书会的社群她都未曾隐藏别人的微信昵称以及红包金额。
我相信她没有恶意,只是因为太高兴,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可作为一个同时在这两个社群且有她微信的我多多少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不舒服,以至于我本来打算给她私发红包祝福的,最后决定算了。
为什么我会感到不舒服呢?我后来花了几分钟仔细思索这背后的原因。
最后我找到了根源:分寸感。
小伙伴发祝福红包,本意只是送上自己的生日祝福,可是她一次次截图发两个社群发朋友圈无疑给发红包的伙伴造成了压力,毕竟有的人发了几块,有的人发了几十,还有的人发了几百,而且发几块、几十、几百的这些伙伴有些还都在这两个社群里,有部分伙伴半个月前还见过面。
一次次截图发两个社群、发朋友圈无疑也给了那些没发红包的伙伴压力,毕竟好多人还都在这两个社群里,有部分伙伴半个月前还见过面。
我甚至不确定后来发红包的人是否有人是因为被“逼上梁山”的。
后来有小伙伴私信读书会组织者,请她出面说明读书会社群的宗旨。这个小伙伴应该同样感受到了不舒服。
我相信通过这两个故事大家应该知晓我今天想送的第二点礼物是什么了。没错,我今天想送的第二点礼物就是:分寸感。
不管是夫妻之间、家人之间、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同事之间、微信好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我都希望大家时刻把“分寸感”这三个字牢记在心里,因为“我”是“我”,“我”也不完全是“我”,“我”是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