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都会点,但都不精通
当别人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的时候”,我常常会说:“我什么都会一点,会烘焙,会瑜伽、会画画……,但都不精通”。
以前我还有点自我感觉良好,戏称自己是个“杂”家。不管遇到什么人,也总能搭上几句,看起来十分“健谈”的样子。
但是,工作几年后我开始焦虑了,因为我发现“什么都不精通”也等于“什么都不会”。这往往无法让你跟人建立专业社交,特别是在专业人士面前,分分钟就原形毕露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达芬奇的诅咒”。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个画家,建筑师,科学家,还擅长人体解剖和机制制造,他就是大家通常意义的“全才”。而“达芬奇的诅咒”就是指一个人也像达芬奇那样对什么都感兴趣,结果却是一事无成的现象。
02 盲目崇拜“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它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时下“斜杠”成为了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跻身“斜杠青年”的行列。看到小红书里的博主左手上班,右手靠着各种各样的“兴趣变现”,主业副业看起来都无限风光。
在“什么都涨唯独工资不涨”的当下,我开始崇拜这些斜杆青年,也开始报各种的班学习如何让我看起来这么多的“兴趣变现”。尝试了两次都失败了,多少有点失落,当时我只会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柴桑在《另一种天才》中点醒我了,这就是“什么都懂一点”的人的通病——浅尝辄止,自娱自乐。
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刚开始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什么都是新鲜的,从0到0.1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功力大增,进步神速。学习到半途的时候,当初的一腔学习热情“鸡血”已经耗光了,总觉得技能都上不去了,就开始陷入自我怀疑了。
这时候的我原本应该静下心来攻克难关,但是我为了逃避“瓶颈期”的痛苦,给自己贴了一个“不适合”的标签,立马又转战另一个“兴趣”寻找新的刺激,导致了兴趣都只是在自娱自乐的状态。
我太着急了,忘记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倒在黎明来的黑暗,而是在中途就已经自我放弃了。
03专心练好“单杠”
经历过徘徊和迷茫和现实的拷问后,我开始重新回归自己的主业,想潜下心练好自己的“单杠”技能,开始在经济金融专业上花更多的时间。用兴趣作为大脑休息的“点心”,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
曾经我一度觉得自己不适合从事经济金融行业,觉得天天都是和各种数据和报告打交道,现在想来其实也是没有认真学习过。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遇到问题解答问题的度过,不管人生经历还是学习积累也好,都是在积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而已。
对此,我对专业学习有了认知的转变。经济金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世界上都发生着与之相关的问题,我的任务其实就是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方法,而途径就是不断的看经典书和资料向先人的智慧学习,而写材料就是自我消化输出分享的过程。这么一想开始找到了主业工作的价值,自驱力也变得更强了。
一直相信能量守恒定律,最近也开始相信“苦难”守恒定律了,只不过这一次乐意自找“苦”吃,不再躲避了。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沉淀,下点笨功夫,解开“不精”的遮羞布,做个有一技之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