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课程结束后,我总结出了两个我最喜欢的人物,其中一个是桓温,另一个是我喜欢了很久的曹操。这两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给的评价都是“乱臣贼子”、“奸臣”、“奸雄”之类的词语,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两个人物?很多事情,也包括人,都有很多方面,怎样去看,取决于你,看到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先说桓温,大家可能对他不太熟悉,从晋书或世说新语的角度来看,他是个有野心的奸臣,我们来细看他的一生,我认为他也是充满梦想的。他的有些行为或许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的,他十五岁,父亲被杀。又过几年,他十九岁时,赶去寻仇,发现仇人死了,于是他把仇人的三个儿子都杀掉了。从此结交名士,并且步入政坛。他三十三岁时被任命出镇荆州,那时是因为司马昱为了削弱庾氏,所以给了他不小权利。三十五岁时他带领大军西进,一举灭掉成汉,收复了丢失近四十年的益州,威名大盛。接着,司马昱为了压住桓温,所以请殷浩出山建功压他。四十四岁时,他收复洛阳。五十二岁时,他提议打击土豪劣绅,为了增强国力。五十八岁,他又平定淮南。五十九岁,他拥立了司马昱当皇帝。六十二岁,桓温病死。
回过头来看他这一生,为什么光说他坏的一方面,为什么总是抓他的一些小细节,他戎马一生,为国浴血奋战,收复半壁江山……为什么没有人看到这些?
再看曹操,曹操可是众所周知,但是现代人看曹操,给他的评价几乎都是奸雄,还有一些直接毫不客气的叫他为奸贼,这些骂名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也就等于他遗臭万年了。当然也有人一直在争论,比如说大诗人苏轼,说他“平生奸伪,死见真性”,意思是他生前一直在装,瞒过了天下人的耳目,死后这些罪名都被挖掘出来了。
但是难道没人看到他俘虏了关羽后,对他的义吗?为什么没人看到他对部下的宽容吗?他有时虽然对人、做事有些残忍了,但是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的手上没沾过鲜血,他假如没有过硬的手段,说不定就被别人杀了。他杀掉了吕老伯时,杀完之后又说那等无情之话,或许那时因为他的性格,他用自己特定的方法发泄一下情绪,也正是可以显出他不同于常人。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许是他觉的国家需要重整旗鼓,天子的无能,天子的平庸,导致他那样做。当时的朝中多么混乱,他的志向就是重整乾坤,用自己的方法治国。那时的平民老百姓也很苦,他想救国济民,这有什么错。这一点难道没人看到吗?
桓温也是这样,他在年轻时经常与好朋友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并立志要安定天下,这番话他没有对别人说,难道就表示他不会这么做吗?
他以豪杰自许,以功业自励,他当参军时,在蜀地,当地百姓都心悦诚服,他也十分得人心。
当时的国家处境,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他反的因素之一。在当时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他因该是国家的英雄。
他没有掩住自己的野心,他毫不顾忌的去表达自己的意图。他还说出了那句“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这才是真性情,拥有一种霸气,有着自己的远大志向。他们有着真正的魏晋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