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李世民找李靖谈心,并面露自责,说前些日子有人诬陷李靖,他当时有点“那个”,现在已经彻底查清,对于他来说,也是很痛的领悟,让李靖千万别往心里去。
一根大棒,外加几根胡萝卜,老人李靖开始有点吃不消,渐渐学会适应。一切都结束了,李靖呆在京城,安心做起了小白兔。
只要别乱动,一定会更好。很快,李靖又被赏赐绢布两千匹,并升为尚书右仆射,开始与房玄龄平起平坐。
不过受惊吓过度的李请,来到宰相的位置以后,誓要将谦虚谨慎进行到底,每当与众宰相参政议政时,“恂恂然似不能言”。
一向能说会道的李靖,竟然“似不能言”!是语言神经中枢受到了些许损害?
不是语言神经中枢受到些许损害,而是整个脑袋受到了强烈“撞击”。
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乱说。
或者,不敢多说。一句话说得不对,被皇帝叫过去当头棒喝一下,李靖适应不了这种节奏,正一天天老去的他,精神上、肉体上,都已承受不起。
但身处复杂官场,再脆弱的心,都要学会承受。贞观八年,李请被从宰相的位置上请下来,担任畿内道大使。
畿内道大使貌似小众,其实很大众:到京城周边乡村走走,了解一下当地风俗,体察一下当地民情,与大众同乐。
这对“战神”李靖来说,有点过于放松。可是不这样,还能怎样?滋养李靖的土地是战场,现在战争远去,战场已成海市蜃楼,李靖只能凑合着活。
但李靖真真切切地适应不了眼前的生活,很快上书朝廷,说他长年累月的军旅生涯,造成脚部损伤,不适合到处奔走,希望皇帝能够体恤,允许在家中安享天年。
李靖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言甚愚至”。
李世民立刻同意,并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到李靖家中慰问,表达了朝廷对李靖高风亮节、激流勇退精神的褒扬:古往今来,身处富贵,能够知足常乐,适可而止的人少之又少;而无视自己的才疏学浅,一旦碰到更高位置,便会义无反顾地往上爬的则大有人在;而一些人身体明明有病,也赖在位置上不走。现在你主动提了出来,我一定要成全,你是好样的!
诏书暨下,加授李靖为特进(正二品,荣誉称号),原来的工资待遇,一切照旧,同时赐物千段,赐马两匹——倘若脚部疾病好点,可以乘车马到门下、中书两省走走看看。
难道李靖就这么交待了自己?
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突然介入,平平静静地老去,也许是李靖对人生的最好交待,但这个世界,平静是如此短暂。
贞观九年正月,李世民送给李靖一条灵寿拐杖,并让他在有一丝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与当下的讨论。
讨论如何抗击吐谷浑。
吐谷浑最初是一个人的名字——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幕容涉归的庶生长子。慕容涉归死后,吐谷浑与刚继位的弟弟幕容廆不和,一气之下西行万里,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并以自己姓名作为国名。
纵观吐谷浑建国三百年历史,与东部汉族政权的关系是五分对抗,五分合作。
李世民继位以后,两国间刚好处于对抗阶段,也正是基于此,颉利可汗被李靖打败以后,首选的逃亡国家,便是吐谷浑。
在吐谷浑选择主动出击的情况下,李世民只能选择征服——面对吐谷浑咄咄逼人的战争威胁,和个亲、割块儿地、撒点儿银子了事?那不是李世民的性格。充满战斗精神的太宗皇帝没有丝毫退让,立刻发动战争总动员,并给昔日的战神配发了一条高约丈余、制作精良的龙头拐杖,以方便他能及时参加军事讨论。
一切迹象表明,李世民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准备起用李靖。这一年,李靖已六十四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唐代的李靖,尽管没有机会阅读宋代苏轼的诗词,但是很显然,他的“少年狂”已被吐谷浑彻底聊发出来,他要“灵寿拐杖起落处,西北望,射天狼”。
当李靖明白皇帝的意思以后,立刻表达了西征吐谷浑的强烈意愿,李世民无条件同意,不过为稳妥起见,他建议李靖,最好先跟宰相房玄龄商量商量。于是李靖面见房玄龄:“靖虽年老,固堪一行。”
大敌当前,房玄龄当然没什么意见,李世民得知后“大悦”,立刻拜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甄生等五路兵马,杀向吐谷浑。
李靖宝刀未老,短短几个月便攻克吐谷浑的军事重镇伏俟城,随后马不停蹄,打算以剩勇追穷寇,一举歼灭吐谷浑,收服汉朝故地。
但问题接连出现。
吐谷浑西逃时放了把冲天大火,将地平线以上部分烧了个一干二净,导致唐军的现场补给出现困难;由于战线太长,再加上某些后勤官员的消极怠工,导致后方补给频频出现问题。
人和马离开粮食怎么打仗?一步一条人命地铺到积石山(吐谷浑老巢),又有什么意义?大部分人,主张见好就收。
除恶务尽,这么大老远跑来,留个小尾巴回去,这不是我李靖的作战风格!善于奇兵突袭的李靖,当然不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歼敌机会,他力排众议,决计而进,深入敌境,越过积石山,追上吐谷浑残部,前后交战十余合,大破其国,后吐谷浑部分将官起义,杀死可汗,最终举国投降。
李靖将亲唐的大宁王慕容顺立为新可汗之后,收锋敛锐,凯旋而归。
完美杰作又一次新鲜出炉。鲜花、掌声、红地毯?
经历了上次的大起大落,李靖已没有丝毫奢望。对他来讲,平平静静地交了差,安安稳稳地回到家,满眼含泪地与红拂女打个旧情,骂个老俏,才是他最想要的。
另外一点,千万别再被人诬告了!
怕什么,就来什么,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这是一个阴阳胶着的人世间。
李靖希望别再遭人证陷,他一到京城,希望立刻破灭:利州刺史高甄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联名上书,说李靖犯了十恶之首罪(隋唐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上一次温彦博诬告李靖纵容手下侵吞国家财物,后来不了了之,现在高甄生与唐奉义充分吸取经验,认为力度不够的话,很难搬倒李靖,于是直接上书朝廷,说李靖谋反。
高甄生便是上面提到的消极怠工的那位后勤官员,李靖征讨吐谷浑时,高甄生任盐泽道总管,在战争最关健时刻,身为后勤人员,高甄生竟然没有接时完成补给任务,遭到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强烈呵斥。高甄生虽心生不满,但身处战场特殊环境下,也没敢表露。
可回到长安之后,高甑生一刻也没耽搁,拉上好友唐奉义面见李世民,诬告李靖谋反。
上次灭东突厥回来,被八杆子打不着的温彦博诬告治军不严,这次灭吐谷泽回来,又被自己曾经的下属高甄生诬告谋反,李靖欲哭无泪,他只能祈祷,希望皇帝别被谎言欺骗。
对于高甄生提供的线索,李世民相当重视,立刻派人展开缜密调查。取证、录口供、找寻目击证人,完全按照法律流程办。
轰轰隆隆一阵之后,真相大白:李靖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高甄生与唐奉义恶意诬告朝廷功臣,理应治罪。
经历了第二次恐惧袭击之后,李靖紧闭大门,谢绝一切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唯一陪伴他的是妻子张红拂。每每粗茶淡饭,夫妻相依相伴,笑谈如烟往事。五年之后,不幸来临,张红拂因病去世。
看到李靖老泪纵横,伤心欲绝的样子,大家都很难过。
魏徵亲制墓志铭,李世民亲题碑文,并按照汉朝卫青、霍去病旧事,将红拂女的坟茔修建成突厥内铁山、吐谷浑积石山形状,以彰显李靖曾经的伟大功绩。
同时,鉴于李靖正一天天老去,而国家又不可无当世之良将,李世民提出建议,希望李靖能够传授后起之秀侯君集一些兵法,以备不时之需。
于是,李靖在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之后,开始走出门去,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他也想在死去之前,为国家发点余光,放点微热。
他一出门,是非便如影随形,关门弟子侯君集向皇帝举报:李靖老师想谋反!
候君集的理由很有创意:李老师在教授自己兵法时,每到细微之处便立刻略过,这种时刻留一手的态度,摆明了是想谋反!
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无偿传、帮、带是离退休人员应尽义务,动辄要留一手,李靖,这可是你的不对!李世民听完侯君集的汇报,心里也很不痛快。
李靖只能实话实说:不是我想造反,而是候君集想造反,我传授给他那些知识,安制四方蛮夷已经足够,他为什么依旧不满足,总是试图穷尽我的所有技能?原因很简单,安制四方蛮夷、保卫国土不受侵犯,已经不是侯君集的唯一追求,他还有更高追求。
李靖一语中的,一年之后,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事败被诛。
李靖南下灭了萧铣、辅公祏,北上灭了东突厥,西进灭了吐谷浑,只有东方一处空白,李世民看着李靖一天天老去,不想让他留有遗憾,因此贞观十八年,在东征高句丽之前,李世民问李靖,东面的高句丽政权飞扬跋扈,欺凌弱小,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李靖一面流着口水,一面豪情万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
李世民看了看已经七十二岁的暮年老人,心疼地摇摇头,叹一口气,转身离去。
公元649年7月2日,李靖去世,时年79岁。
已经卧病在床的太宗皇帝异常悲痛,册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并请来四十人的鼓乐队,一路吹打着,将李请送进了昭陵。
8天以后,李世民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