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在小公园和孩子玩球,听到两个家长在对话。
其中一个妈妈说的大概意思是女儿已经上初一,但学习成绩日益下滑,妈妈担心孩子照这样下去考不上高中了,很焦虑。她认为孩子成绩下滑原因之一是学习太死板,只能做对单一知识点题,如果题目灵活,需要拐个弯作答,就不会了。她认为问题出在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上,所以她准备只要在家就阅读,目的是带到孩子多阅读,提高阅读理解力。
听到这里时,我感觉这位妈妈对于阅读能力的理解有了偏差,她的多读书的做法无疑和多刷题一样,靠量去提升阅读能力。但阅读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仅仅靠多读就能提升吗?
听到这里有人会忍不住问:那就不读书了吗?当然不是,书肯定要读,还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去阅读。
大家知道犹太族一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那他们是怎么重视孩子的教育呢?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看出咱们教育和他们教育直接的差距。通常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天回到家,家长们都想了解孩子的学校情况。中国的家长一般会问:“你在学校开不开心?”“吃的好不好”“上课有没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犹太族的家长跟孩子的对话是:“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提问题?”
中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表面状况,而犹太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问的过程才是我们思考的过程。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应该首先让孩子养成提问回答的习惯。问题来了,在我们的阅读教育中,我们有没有专门去帮助孩子训练提问回答的能力呢?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这方面涉及的很少。
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呢?目前孩子们的英语启蒙都很早,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接触到英语分级阅读书籍。国外的分级阅读书籍特别多,我们仅拿其中一套来参照,比如牛津树分级阅读,在每一本书的扉页都有阅读指南指导家长如何带领孩子读书,而书的最后一页还列出了很多问题等着孩子来回答。但是我们的中文儿童读物中有类似的提示吗?基本没有。孩子们拿到一本书就如饥似渴的读起来,读完一本又一本,读的很快,也很开心。但是效果呢?大多数孩子只是记住了其中有趣的故事,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那书籍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孩子知道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吗? 当然不是了。书籍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帮助孩子们间接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桥梁。书里面的很多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孩子们挖掘出来,挖掘知识的过程就是孩子思考能力养成的过程。这些能力的提升就是通过阅读过程中的提问回答完成的。而我们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恰恰少了这个环节,原本通过阅读形成的思考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在这呢,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让孩子和孩子一起互问互答进行思考训练,从而让孩子慢慢养成自问自答的读书习惯,最终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各学科成绩。
这个方法叫小黄鸭读书法,这些内容源于采铜老师的书籍《精进》。我们想象在玩具店看到一只会说话的小黄鸭,不同的人对于小黄鸭的解读视角不一样,我们把小黄鸭对照阅读内容从浅入深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第一:小黄鸭长什么样?
比如这个小鸭子什么颜色,什么样的嘴巴,它能唱歌,能说话等等一些表面看到的信息。
对照阅读——是复述,先把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比如《海的女儿》小美人鱼的故事,孩子读完后,问孩子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鼓励孩子把故事从头到尾复述一遍。
第二:小黄鸭是什么?
这个问题侧重的是小黄鸭的价值和意义,是从小黄鸭的特质、属性来分析?比如它是一个玩具,不是真的小鸭子。它的安全性、娱乐性、教育性如何?
对照阅读——内涵和意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引申,比如小美人鱼向往美好,追求自己梦想和目标,比如她很善良不忍心杀死王子,比如姐姐们对她的帮助等等方面,引导孩子提取出更多文字背后的内容。
第三: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
这是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小黄鸭,强调的是创造性。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分哪几个模块?孩子自己是否能设计一个?材质外形如何考虑?
对照阅读——改写或创造。可以和孩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问孩子,如果是你,你怎么描写。比如作者为什么最后写成悲剧,为什么小美人鱼会死去?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圆满大结局,谁都不会死?到第三步时,因为思考深度增加,需要家长帮助引导、解释。比如为什么是悲剧呢?因为悲痛这种感觉是最戳中人心的,因为难过,读者会更久的记住这个故事,留有遗憾,会不时地想起。故事打动人心,会长久的流传下去。
这三个步骤适用于读任何书籍,虽然思考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做的全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不停的刻意练习这种提问思考的能力,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才会增加,看待问题和知识有更多视角,分析问题会更加全面,轻轻松松搞定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