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了一篇叫做《我们都是闰土》的公众号推文,说少年不懂鲁迅,如今才知道,我们都是闰土。
看着很多人在转发,却鲜少有人留下言语,一时间居然有些感慨。大概有很多人被戳中,却没人肯喊痛。
一
关于接受和喜欢自己这件事,大概是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越难面对。
如果问我愿不愿意接受现在的自己,我是不接受的。比如真的努力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然后发现世界上有太多更有天赋也更努力的人;比如真的不想就这样在每日重复无效的琐碎里奔忙,接着发现明天也一样有这么多琐碎等待着;又比如以为一定可以成为更成熟更温柔的人,最后发现依然坚挺在时间的长河里棱角分明。
于是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矛盾长期撕扯着我,场面一度非常难堪。
从年少的京极夏彦到现在的马尔基尔,虽然读的书慢慢变得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写的东西却依然没有任何逻辑。我慢慢开始理解以前老师说的需求会混淆喜好,但喜好不会被需求稀释。
我在这个阶段容易回忆起很多事,比如年少时一本本的画册,半路出家又半路夭折的街舞,写过的很多很多散文。它们安然的躺在某一个抽屉里,而多数时间我并不会去翻开。
青春啊......
二
上一次吵架中T跟我说,我觉得你在你的朋友亲人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热心关怀和嘘寒问暖,特别虚伪。
你自己不觉得尴尬吗?
你说的那些东西你做了吗?
你有你自己表现得那么关心他们吗?
你不恶心吗?
......
我很忙,我没有时间。
总不能跟别人说,因为我跟马东一样底色悲凉,那太羞耻了。
然而这种解释是说服不了别人更说服不了自己的,尤其是你自己特别清楚的知道,你就是虚伪的时候。这种粗暴直白的一针见血简直让人崩溃。
冷漠、自私、麻木、胆怯,这是现在的我。
三
吊轨的是我很喜欢小动物,不是那种善良和爱心驱动的喜欢。跟我不能看任何文艺片爱情片,看《你的名字》我只觉得后背发凉,看《前任3》我只觉得矫情,可是看动物电影的时候,哪怕是欢乐的《帕丁顿熊》,看到帕丁顿被抓到监狱布朗一家没有探监的时候,我哭到不能自持。
小动物是多么纯净和脆弱的存在,它们喜欢你,看你的时候眼睛会闪闪发亮,会扑到你身上撒娇,会跟你耍脾气,依赖你拥抱你的时候,那样心无芥蒂全心全意。尤其喜欢圆毛动物,毛茸茸的样子仿佛能治愈一切疼痛。
人不一样,人太复杂了。
四
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要远离我的心理应激点,我的心理应激状态已经严重影响我的心理健康了,他列举了3个病理表现:
我在争吵和回忆争吵时出现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在正常状态下明显情绪低落,有轻微的意识模糊状态。
我对人有明显的心理防御机制,尤其容易出现在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我会因为别人的无意识行为突然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面对陌生人惯性表现出强烈的心理防御,有轻微的攻击型人格。
五
我开始学习和自己的平凡,或者说平庸相处。
我并不喜欢也不接受现在的自己,我时常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样子。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曾经伴随着自责、愤怒,绝望甚至怨恨,那些对自我劣根性的纵容、对人性的失望一度激起我的对立、畏惧和孤僻,我无法容忍自己身上有不美好的特质存在,我为此怨恨过自己、怨恨过过往、甚至怨恨过原生家庭。
很多人是有那么一瞬间忽然想通或者释怀的,但我没有,这些年来这些强烈的自我否定一直缠绕着我,强烈的自卑和自大常常交叉出现,有很多瞬间我都以为自己快要被击垮。
而我在漫长的自我否定和救赎里,一点一点磨合出我现在的样子,或者说终于看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那些我曾感叹人怎么可以那么坏的过往,那些在原生家庭、两性关系、社交关系里受过的伤,慢慢让我明白和接受,我终究要孤独一人面对这个世界,我是什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得到过什么,而是付出什么。我可以不原谅自己的坏,但决不能规避它,因为它真正决定了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六
这个世界没有想象的好,也没有想象的糟,它只是很复杂。好与不好也一样,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如果我只能接受自己柔软的部分,那么相对的我也只能接受这个世界柔软的一面;如果我畏惧于面对这世界的恶,那么我的恶劣又会被这世界怎样看待。
而关于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有人觉得他的峰值就是他的样子,有人觉得他的中间值是他的样子,有的人觉得他的某一方面就是他的样子,这都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这个认知让你怎样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仍然认为我的底线就是我的样子,在这个认知基础上,继续坚持我的善良,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保留对恶的刻薄。如果这样的我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我有权利选择变得更贴近预期,也有权利选择和这个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好的自己相处。
任何人都可以评价别人,却无法评价自己。请你记得,你要成为一个善良而努力的人。
就好。
2019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