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长《朱熹与王阳明的分歧》
朱熹与王阳明对格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穷尽事物之理,对事物一件一件去研究,包括人生,具体的事物,达到穷尽的状态。而王阳明则认为,格物就是格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物。
之前我觉得王阳明的格物方法,更贴近我们。但是,有一次跟师兄说到理解他人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人经历的你没有经历,那么你又怎么能更好的理解他呢?又看到这章,朱熹的格物方法跟我们也不是全无关系。我们能格的清楚自己的事,但是这个人发生的事情,我们并没有亲身经历,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件事情呢?万事万物都有相通之处,那么我们说个清楚了一件事情,可能相关的一些事情就更好的理解。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怎么去辨别呢。就像阅兵式看到那些老兵向天安门敬礼,就想流泪。但是老兵那种心情我们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看着烈士纪念碑里躺着的那些先烈,有些就是在他们身边倒下去的,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牺牲在那里,那种心情我们又怎么能够理解呢?只是那种感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不禁潸然泪下。
还有就是当看见维和方队走过来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在想,她们是真正上过战场的人。那么同没参加过真正战场的人的心情还是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充分的去理解他们身上背负的使命,他们的责任感,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毅力,那样的信念,去做着保家卫国的事情。我们又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呢?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能做什么呢?
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的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事物,认识其他人,让我们生活得更好。那么我们就不必抱着批判的态度,而是各取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