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听老师们分享,不觉感叹和敬佩,今天上午听张老师分享,再次由衷地喜欢她自然而然在课堂中注入的活泼与能量;陈老师分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时而娓娓道来深情款款,时而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时而风趣幽默令人捧腹,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底气和韵味,又是心生佩服与喜爱;下午时双双老师那从容不迫掷地有声的样子和声音,至今还回荡在耳旁…………
每每听一个老师分享,就又多一个喜爱佩服之人,然后又会反观自身,也在思考: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应该是各种模样的?它有某种定式吗?它是某种标准等待我们去抵达吗?
思考这个问题时,就想到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到的那位,深受学生追捧与喜爱的,满堂灌的老师、也想起了高中时教我英语的那位极为严厉骂人不带脏字但却深受我们一众学生喜欢的老师、还有我那位带着学生拜孔子像的为人师者的朋友……这些都是好的老师,他们的教育也是好的教育,却似乎,并未是一种模式。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论述过自己对什么是好老师的认识转变,与张祖庆老师在«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中,大体也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二者在论述时都提出:所谓好老师,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是与其生命气质保持一致的状态。
张祖庆老师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初入教师行业时,通过不断地模仿名师来提升自己的经历,我看后深有感触:他提到自己模仿过很多名师,诸如于永正、王崧舟、贾志敏等特级教师和教育名家,结果是有些名家的课模仿得很有心流感,但有些名家的课却模仿得不伦不类,最终他总结出,之所以对某些名家的课很是上手,是因为自己的生命气质与他们有相近甚至相似之处,那些模仿不来的课堂,其本质还在于自己作为人,与被模仿者的生命气质并不相似,甚至有些还是相悖的。
类似的观点,干国祥老师也表达过,他曾不加掩饰地说过自己欣赏和羡慕魏智渊老师和何捷老师的课堂,但奈何自己学不来,生命气质本就不同,想学也学不来。
这两天听不同老师的分享,欣赏与佩服的同时,也在内心感叹,自己的课堂其实成为不了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那般模样,因为本质上,我们的生命气质是并不相同的,可以学习对方身上的某种亮点,经由自我的转化,为我所用,但却很难真正意义上与某个人创建相似的课堂。
这种想法,也让我放下了很多在听完他人分享之后的压力,而将这些对他人优点的总结,作为自身成长的扶梯而非压力,想要成为谁,本就是不可实现的,自身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往心之所向行走,像犟龟淘淘一样、像许三多一样,哪怕缓慢也徐徐不停,终将如其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