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见着街上烟绿色的柳枝,才发觉阳春已经近在身边了。看预报,连续几天的晴好天气,越发在家呆不住了,任性一把,让俩丫头向补习班老师请假,挥霍一下三天的假期吧。
侄女古灵精怪的,惯爱耍宝,我闺女有点内向,会拍很好看的照片,自己在镜头前却很害羞。照片的背景是走敦煌路上的一处雅丹地貌。
夜市,各类小工艺品摊子,慢慢看过去,有喜欢的拿起来把玩一会。以前喜欢各类刀具,每次出游总要带些回去。现在喜欢看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不管有用没用,摆弄几下也是很惬意的事情。这佛像雕得精细温润,灯光下看很有意味,不过有些小贵,还是过过眼瘾算了。
浓墨重彩的石头画,估计稍摆多些看起来更有感觉,一块两块的看不出效果来。还是不买,没地方摆!
买了几套明信片,俩丫头就在卖小饰品的摊子前留连不去,哪个都要拿起来比划,试了一路,女生的天性么?
敦煌古城,怎么说呢?是个很粗糙的地方吧。相对的,西部的风味很浓,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见惯的风物,遍地尘土,简陋的土坯房,暗红颜色的家俱……据说这里拍出过许多影视作品,很难想像那些美仑美奂的画面是怎么从这里产生的。
照片上这处城楼是不是很有即视感?还记得当年《大话西游》的结尾么?夕阳下,周星驰和朱茵在这处城楼上拥吻,孙悟空一行渐行渐远……很伤感的画面,那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周星驰电影,那时候的自己还年轻,大笑着,感动着。
阳关遗址的建筑太新。因为太新,所以太轻,撑不起“西出阳关无故人”怅惘,也压伏不住这片沙海的苍凉寂廖。只有这棵柳树,绿得十分可喜,啁啾的鸟鸣声不绝于耳。春日的午后,带些慵懒闲散的意味,象从过往千年的狼烟和号角里轻轻牵扯出一缕温情,就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等着和我们邂逅。
刚进门时这厮一动不动,作菩萨状,我以为是腊像或雕塑,后来他突然开口说话,吓我一跳!原来这货在那冒充古代公务员,专管给人写通关文牒,字体古怪,但很受看,费用三十块起步,感觉有些黑啊。
新开的一条叫景观大道的公路,大约从敦煌古城附近通往鸣沙山,很平整,车速可以很快。先前以为这个时节来敦煌有点偏早,走上这条道才感觉时机刚刚好。路两侧是村庄,时不时总会从房前屋角扑出三两树杏花来,黑色的路面,红色的路肩,粉色的杏花,一路惊艳不断。远处的杏林一片云蒸霞蔚,那颜色氤氲得要流动起来了。
鸣沙山顶,小小的奢侈了一把——丫头们不愿意爬山,坐越野车上来的——三百大洋,到现在还有些肉疼……两面的风都往山顶吹,满头满脸沙子。上来的容易,加上无端破费,就是站在山顶也心旷神怡不起来。倒是从山顶滑沙还有些趣味,坡很陡,速度极快,失重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血压升高。闭着眼,俩丫头在我后面尖叫不断。
第一次带姑娘爬鸣沙山是她两岁还是三岁来的?穿小小的红色绣花鞋,带花边的白色的袜子,因为是夏天,走了几步就嫌脚烫,使小性子哭闹着不肯前走。现在长大了还是一样的懒啊。
鲜嫩的花朵和老旧的殿阁,凑到一起十分契合。沧桑厚重之中新鲜灵动,无端想起一句话:“仿佛百战归来的白发将军,黄昏里于篱墙边负手嗅花”,征尘初歇,铁甲未解,身心俱疲,也许是黄昏才刚刚到家,不进门却在篱边看花,感觉意境和眼前景色十分相似。
现在的月牙泉太规整太工艺了,斧凿的气息很明显。还是觉得十几年前长满芦苇的月牙泉更野趣自然一些。也许是现在季节不对,芦苇没来得及出来?不过十几年前我真没看出泉象个月牙……
但凡和历史有关的,还是老旧些来得有韵味。从燥热的午后走进这段游廊,很能静心去燥。里面还有前贤的题词,慢慢看下去,也能消磨一段很长的时间。
恰到好处的古旧。照片是女儿拍的,有点意思。
莫高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导游的讲解很风趣。看过几个窟后,队伍里一五十多岁的大妈说:不看了,啥意思都没有。我心里大为赞同,颇有引为知己的冲动。不过看丫头一脸虔诚的朝圣模样,只好忍着腿痛跟上蹓跶——真心看不懂啊,印象中所有的洞窟都长成一个模样。这地方是专门用来彰现我没文化的么?那些外国人都看得比我认真!不过九色鹿倒是画得真心好看……
对我来说,参观莫高窟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收获,是对此行的拔高或者点睛吧。看完蔵经洞,居然有些同情王道士:人家至少还是很敬业的,认真清理洞里的流沙,发现经书上报给政府,政府不愿理会才卖了经书修缮洞窟。易地而处,我顶多也就做到王道士的程度吧?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敢奢望太多,做好份内的事情便是无愧。百年以降,提到王道士尽多厚非,平心而论,作为一名普通人,不能要求他明白那些文物巨大的史学与艺术价值,要知道,他所处的时代不是今天!
匆匆两天行程,也算是弥补女儿一个小小心愿。又回到我的烟火红尘之中,再美的人间四月天,终将会绿肥红瘦。趁着我还未老,趁着你还未真正长大,还可以牵着你走过一段杨柳低垂桃杏拂衣,这种情怀又能经得起几番风雨消磨呢?终有一天,只能目送你远走越远,再也追不上你的脚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