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回家过年了。进城务工的在外求学的在外地安家立业的人们都回到了家乡,满头白发的父母张罗着饭菜,少不更事的儿女屋前玩耍,人人都喜笑颜开。纵使有些不如意,也是因为大过年的能忍就忍了。
如今物质丰富,水果干果种类齐全,主食副食应有尽有。可是过年的年味似乎淡了,小时候进了冬天天天盼过年,因为过年穿新衣服,过年能吃好吃的,还有压岁钱。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这些,因为父母竭尽所能满足着孩子,不想让孩子受一点苦,只要想穿新衣,天天都可以,只要想吃啥随时可以吃上,手里更不缺零用钱。
年味淡了,过年仅剩下和老人的团圆还可以期待。一路风尘几昼夜的奔波,只为了回家过年。年初几又得开始返程征途,其实很累。盼着相聚,聚到一起就意味着分离来到。即使这样,年年重复着。
儿女带回来的年货老人舍不得吃,或者有些老人根本没有食欲。等待一年见面两天,准备了一年的年夜饭,积攒了一年的思念,只相聚了两天,似乎什么都没开始就要结束,来不及做得更好说的更多。
儿女有的会告诉父母,今年过年不回家了。老人会追根问底,胡思乱想,隔山隔海都能听到那深深地失望叹息声。每逢佳节盼团圆,可惜有些儿女走的太远,路上就用去年假一半时间了。更抛开舟车劳顿不说,真的回家过年痛并快乐着。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扎根在远方,我也像父辈一样望眼欲穿的等待他们回来过年吗?有时候我说在哪不过年啊,儿女时间紧,就去儿女那,住宾馆,吃顿年夜饭,权当旅游了。她们说你别那样说,你还没到这个岁数。那么默守陈规的守着老一套过一辈子,还是随境遇变化而改变生活方式,换一个姿势过年?哪个更好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