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朱庆馀,貌似也不怎么出名,但是他有首诗大家肯定都知道:
《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起来像新媳妇做的诗。那我们来看看另外一首跟它遥相呼应的诗
张籍《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镜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乍一读这两首诗,还以为是一对新婚夫妇的闺房乐趣。后来作者朱庆馀把最初为《闺意》的题目改为“近试上张水部,”为何呢?原来啊,这个朱庆馀通知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就是张籍,小朱同学是通过这首诗来想问问自己的成绩如何。看起来古人还是非常含蓄的嘛。礼尚往来,主考官收到这么一首诗当然也要展示一下自己主考官的水平啊。于是回了一首更含蓄的。
今天我们要讨论什么的不是两个人谁更含蓄或者谁的作诗水平更高。而是“待晓堂前拜舅姑”这句当中的舅姑指的是谁。
有人肯定要说了,很明显嘛,就是姑姑和舅舅啊。如果真的是,有个小小的问题,新婚夫妇的姑姑和舅舅在外甥结婚的当晚,也要住在新郎家?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答案是有,诗文当中的“舅姑”极其有可能指的是新郎的爸爸妈妈,也即新娘的公公婆婆。为什么有这样的称谓呢?在现代汉语中,“舅”、“姑”分别代表着“我母亲的兄弟”和“我父亲的姐妹”两种亲属关系。然而,在古汉语里,“舅姑”一词往往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公婆”同义。因为在古代盛行“中表”亲,所谓“中表”是指: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中表”亲也就是所谓的“亲上加亲”,即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姑表亲,贾宝玉与薛宝钗是姨表亲,不论他与谁结婚都是“中表”亲。《西厢记》里面的崔英英就曾经许配给她的表哥。所以,这样看来,新娘子到了婆家,公公有可能就是自己的舅舅(如果贾宝玉娶了林黛玉,林黛玉就得叫自己的舅舅为“公爹”),自己的舅舅忽然又要改口叫“公爹”,一时改不过来,或没必要改——亲不压主。当然也有自己的“姑母”忽然变成了自己的“婆婆”的情况。所以干脆就称“公婆”为“姑舅”。随着婚姻制度的变化,作为血亲的“舅、姑”与作为姻亲的“公、婆”也不再完全重叠,但习惯称谓并未因此立即改变,相反,其仍在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典籍中流传。
另有典籍当中的描述也可以作证这一点:
《白虎通·嫁娶》亦云:“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所以亲迎完毕,合卺成婚并不意味着婚礼的结束。合卺第二天清晨,新妇须行“妇见舅姑礼”。《礼记·昏义》云:“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挚笲枣、栗、腶脩以见。”即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妇早起、沐浴,手拿盛着枣、栗和腶脩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拜见舅姑。关于“妇见舅姑礼”的意义,《礼记》言:“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成妇礼,明妇顺,又审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妇顺也,顺于舅姑,和于家人。”
从中可见,其意义在于表明新妇已正式为夫家所接纳,向舅姑表示尊崇,明确其为妇的身份,所以其仪式在婚礼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仪式中,无论新妇之前的身份地位如何,她都须依礼对舅姑表示恭敬与顺从。如果舅姑已亡,则须在成婚后的三个月后行庙见礼,作为“妇见礼”的替代礼。关于“庙见礼”的具体程序,据《通典》礼十九《舅姑俱殁妇庙见》载:周制,若舅姑既殁,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席于庙奥,东面,右几。席于北方,南面。祝盥,妇盥于门外,妇执笲菜,祝帅妇以入。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妇拜,扱地,坐,奠菜于几东席上,又拜,如初礼。妇降堂,取笲菜以入,祝曰:“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奠菜于席,如初礼。妇出,祝阖牖户。老醴妇于房中,南面,如舅姑醴妇之礼。婿飨妇送者丈夫妇人,如舅姑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