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乐衷于回答问题。一直觉得,有人问,恰好遇见,又“恰逢其会”,就“因缘和合”,自当成全。“君子成人之美”嘛。最开始是这样的,想着能尽己所能,何乐不为呢?体现价值,帮助他人,又或者重新认识自己,梳理过去。
后来想得深了,也就兴致乏乏。才看见,不是因为有人问,而是因为有很多人关注,就以为说明有很多人抱有同样的疑问。但是,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回答的人并不比关注的人少。也就知道了——不是有人问才有人关注,而是有人问有人答就关注了。甚至是默认关注。再往深了去想——有人关注,不正是因为有话可说吗?会继续关注,不正是因为自己说了吗?至于说,能不能真正帮到别人,反而是其次的。
就这样一次次“修正”,才慢慢了解:哪里是问题吸引我?哪里是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不过是,我经历过,我思考过,我借助问题梳理自己的认识,又通过自己的认识重新认识自己,之余,才是别人的回答。
因为什么呢?恰恰是问题早已存在,早已注明,自己也好像已经作答,即说明已经明了问题所在。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
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真思考过问题本身,就想当然地觉得“这题我会”、“这题我熟”,然后就答了。至于背后的真实需求,至于为什么问,包括说想要运用在哪方面,要起什么作用,都是耽于思想的。这也就导致“答非所问”、“话不投机半句多”。
正是意识到这些,后来也就不再轻易开口了。写东西也是这样。
近期为什么不继续日常更新了?我也觉得自己懒了,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觉得毫无意义且毫无价值。当生活真的连记录都懒得记录时,其实恰恰说明,过得还算不错,勉勉强强能过得去。对我自己来说,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的生活究竟属于何种状态?
我真的想创造价值吗?可价值是别人说了算的;我真的想建构意义?可意义是主观赋予的;我真的想帮助谁或者认识自己更深?就我自己也没想好要怎么过,尤其是从过去到当下,从当下活在当下,又或从当下畅想未来——过去到当下会告诉我,很多东西都是暂时性的,是不确定性的,是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按部就班一说的生活;从当下活在当下则告诉我,具体的,细节的,设身处地的,总归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游刃有余”地过好当下,总是这样嘛,很多东西都是“后来的”,明智是,高明是,聪明是,机智也是;至于从当下畅想未来又告诉我,就像过去不会想到当下是这样的,也就失了几分自信,原本就自信不足啊,如何呢?
仔细想想,也许就是这样:只有经历了诸多变化后才能看清一些现实,尤其是你得到了那个位置才更清楚接下来的一些事。
就说为什么梦想很少实现呢?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变化而发生变化了。但其实还是乐衷于这个,不然可能也不会有当前这篇了。我是说,我还是比较乐衷于去做一些重大的决定,而不是持续地更改自己的决定。
当决定要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了,然后就去做,做完接着在这基础上走下去。大抵也算是某种偷懒了。只不过是顺序变换了:前者是成本大概是均摊的,一点点地动静,一点点地腾挪,最终抵达;而后者需要各种尝试都浅尝即止,好像有在做什么,又都没有成果出来,直到都搜集得差不多了,再去决定,决定后毅然决然地进行,期间哪怕停下,也不过是修整,而不会想着更换。
这一点从炒股就知道了。我其实很早就接触到了,只不过当时想的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也就作罢。毕竟年少轻狂且清高。那时,没有钱也依旧鄙视钱,总觉得钱是罪魁祸首,而不会想着如果钱有用,那么何尝不是一种方式呢?我是指家庭矛盾,但是吧,我这个人“自私自利”惯了——总想着要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去做什么,就老觉得憋屈,不甘以及——成了,倒像是别人的功劳,毕竟是别人要的,而我只是能做到,且能做到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有什么好值得夸耀的呢?何况,别人要的,本身又是根据其他人所拥有的来确定的,就更叫人意兴阑珊了;若不成,就更是暴露出自己的无能,凭什么别人可以做到,自己却不能呢?难道是因为自己笨,还是因为自己就是差劲呢?加上父母一直以来都用这些来相互攻击和相互伤害,就更是觉得不能“给”了。
钱嘛,没有的时候就一种问题,没钱的种种问题;而一旦有了钱就不同了,害怕得到后再失去,又会想着得到更多,且如果自己只有那点能耐呢?那不就僵持住了吗?这不仅是害了他们,也是害了自己。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总觉得:人可能会变化,但人性大概是很难成长的。
但如果你问我现在的想法,如果叫我去评价过去的想法,我大概会觉得说:太想当然了。
不是我父母如何变化,也不是我如何变化,而是钱这玩意儿,真不见得一时半会能学会花钱、用钱,尤其是钱生钱,再就是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和存钱——就有钱了还是不一样的。过去之所以会走上这么一条路,是当时觉得大有可为、未来可期,如今之所以觉得不会重蹈覆辙,也是因为真正认清过去的选择后,也就是明白了当时之所以这么去做——都是因为想找到一条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路来着。就还是先搜集信息,然后再决定嘛。因为重大,自然不可操之过急。
这当然也和近期的经历有关,期间两次差点回本,一次是想多赚点,另一次则是触手可及想着差距更小了,那就落袋为安的好。结果是,前者直接让我倒亏三个点,后者则一下子把我打回原形不说也亏了近两个点。更深刻的当然是距离现在更近的,也就是最近这一星期的操作,连续两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自选的标的从绿的变红再到涨停,一连两天,都是两只个股涨停。而自己的呢?先是两个点被吃了,紧接着三个多点被深套了。然后怎么办呢?
市场这种东西不是坚持就行的,尤其是之前曾经一个月下来依旧亏了两百多,后面坚持个三四天直接亏了一千多,关键还一去不复返的那种。
这玩意儿就像我过往的性格,习惯性反绉。反绉什么意思呢?这玩意儿和“反胃”一样,吃进肚子的倒吐回嘴里,嚼吧几下又咽回去了,想想都觉得恶心不是吗?意思是既没味道,更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尤其是心理上还觉得膈应。
所以,近期为什么不写,也是如此。不想再如从前那般,不断地反绉。总觉得什么经验啊,什么训练啊,什么练习啊,又或者重复的力量啊,坚持到力量啊,讲真的,都不如学习新知识来得更稳固。因为在用的时候去回顾和为了回顾而回顾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家那时候没条件,如今明明有更好的条件了,看到别的书(尤其原创),围绕同一主题去展开,不断细化,不断系统化,横纵相连,相互映证,岂不更清楚地看到“核心”,也更不容易被细枝末节的种种所干扰,不是吗?
归根结底,你是更关注其边际效应还是更关注其核心呢?这玩意儿就像“风口上的猪”。
以前呢,我执迷于细节,看分时图去交易,如今呢,看大盘,看板块,看个股在板块中的位置。尤其是之前我还抄底、追高,现在则更注重全身而退的片叶不沾身。再就是呢,以前老想着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现在是,什么个股不个股的,都是市场的,只要是赚的都是赚市场的,亏的也是亏给市场,才不管哪里跌倒还是哪里站起来。
最近不就是吗?——盯着个股,结果呢?赚了点小的,亏了波大的,偏还飞了几个涨停的。就干嘛非得执着于赚了的赚更多,真以为盯着一个就不出事儿了?就更敏感了?就更有把握了?就更了解个股股性了?然后靠等,靠捡漏,又或靠市场的风再次吹来?或者更轻松?一劳永逸?精力得到更好的保护?……这玩意儿可不就是死抱着一棵树,眼睁睁看着大风将树连根拔起也不撒手,然后呢?树枯萎,人飞了。
其实今天还是想坚持下的,不过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哪怕它重新站起来,我也只会更加紧张。因为本就都不知道的原因在影响着各个股民,如何知道让它重新起来不会是已经拼尽它所有的力量呢?乘风不起,如何敢追啊!
是的,明明选的方向没错,板块疯长,但是个股呢?成了吊车尾的存在。再看前列,原来都飞了好一会儿了。如此,难道还等着说整个板块的“风车轮动”?尤其是本就“风车轮动”行情?从概率的角度而言,反正我是不继续看好。就判断依据和前提都改变了,再去谈坚持,就显得十足愚蠢了。这玩意儿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那还用自己的那套,还玩得转吗?
就咋说呢,如果本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可不就是胡扯吗?主要是指违背自己的操作系统,那什么不都靠运气嘛!虽然过去运气一直不错,但我可不觉得只是运气,毕竟背后是真有人在付出的啊!
就祝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