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计划拿出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在众多暑期档动画片大作中我选择了《银河补习班》。首先因为是邓超主演,其次影片评分9.5还是比较符合我的观影要求。
电影一共近两个小时,全程无尿点,主观上我自己的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
看到一半,就明白这是一部讲述父与子的电影了。最后影片一个画面是邓超的大脸,面对从天上刚平安下凡的优秀儿子,发自心底的超大号笑容定格,然后屏幕上跳出几个大字: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好吧,不能更明显,这是一部探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电影。
01
马飞的家属呢?
电影时间跨度很长,从1990年到2019年,用倒叙的方式为我们讲了马皓文(邓超饰父亲)和马飞(白宇饰儿子)的成长故事。
电影刚开始是2019年,马飞是国内最年轻的宇航员,在执行任务(载人航天飞船前往太空)之前,召开了一场宇航员家属也会出席的媒体发布会。一同执行任务的除了马飞还有一名宇航员顾星河,顾星河的妻子女儿都出席了,马飞的家属一位却是空的。
这么重要的场合,马飞的亲人为什么会缺席?
影片就此埋下了一个伏笔。不日后马飞与顾星河如期乘坐航天飞船上天执行任务,但顺利到达既定轨道后,飞船突然被太空碎片击中,与地面失去联系。
飞船和宇航员可能都回不去了,在生命最大的绝境中,马飞陷入了回忆……
影片画面一转回到了马飞小时候,1990年。
马皓文(马飞父亲)作为东沛大桥的建筑工程师,获得了火炬传递运动中火炬手的资格,他将带着火炬跑过大桥,但就在电视直播、万众瞩目的情形下,还未通车的东沛大桥轰然坍塌。
马皓文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这一瞬间彻底翻篇了。
他替整个设计院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妻子与他离婚,少年马飞也因此而被同龄人欺凌。等他出狱,已经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了。
而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嫌弃,认为他脑子“缺根弦”,在父亲入狱后,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把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成了脱缰的野马,班里成绩倒数第一,上课看小说,屡屡旷课,最终被教导处阎主任开除。
而就在做出开除决定的这一天,马皓文出狱了。
在马飞妈妈恳求无果后,马皓文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了个赌,如果马飞期末考试能进班级前十名就不开除他,而马皓文却直接承诺:
不是班级前十,而是年级前十。
这可以算是非常吸睛的一幕剧情设置了,也构成电影最大的悬念:
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十吗?
02
倒数第一到年级前十的奇迹
如果说马皓文代表的教育思想是影片要大力肯定的,那么站在对立面的,就是阎主任代表的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他们信奉的是教育改变命运,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就是:作业、控制、打压刺激。他极度厌恶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而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之截然相反。身处1997年,他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超前,哪怕现在我们看来,也并不是大众父母所能接受认同的。马皓文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
和阎主任、马飞妈妈的态度不同,他不会用语言来打压、刺激孩子,激发羞耻感,而是由衷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
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绝不是敷衍,而是眼神发光,充满信任与坚定。这让马飞迅速建立起自信心,好像自己成为了少年霍金一样,可以无所不能。即使开始马飞仅仅是缓慢的进步,从倒数第一到倒数第五,马皓文仍然夸儿子很棒。
它其次是自主式教育。
马皓文并没有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犹豫是睡觉还是看书时,马皓文也是让他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的作业,也并不强制马飞完成。在他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孩子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很快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当马皓文问马飞为什么而学习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那是过程,而不是目标。想必即使现在我们身边仍有不少家长和孩子仍然把上清华北大当成学习的最终目标。但正如马皓文表达的,上名校并不是目标,而是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形式和手段。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认为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和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所以哪怕期末考试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去看了航天展。
马飞的班主任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否认:
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的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最终,在与传统教育艰难的抗衡下,马飞超乎寻常的发挥考进了年级前十,而马皓文对他兴趣的保护和支持,也最大限度激发了他的能量,促成了他的航天梦,最终达到了人生目标,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剧情急转直下。
马皓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能恢复自己名誉的契机,而马飞被光荣的选中获取执行航天任务的资格后,在领导的提醒下,决定劝说父亲放弃上诉法院恢复自己名誉的机会,唯恐父亲的“黑历史”影响自己的航天生涯。
马皓文此刻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竟然是失败的,转身愤然离去。所以,马飞在那场媒体发布会之前,赌气并没有通知马皓文。
影片最后转回到飞船上,马飞在危急时刻,想起了马皓文从小一直灌输给他的信念:不要认输、一直想,看看自己周围有什么。在回想起在1988特大洪灾中,他在父亲的鼓励下逃生的经历后,身处不同的时空,马飞毫不犹豫扯下自己身上的保护带,修好被损坏的仪器,化解了自己和飞船的危机,顺利返航,最终创造了整个航天史上的奇迹。
影片结尾,马飞在千万人的欢呼声中,见到了缓缓赶来的马皓文。他眼含热泪说道: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啊!
父子最终冰释前嫌。影片happy endding。
03
最理想的教育
影片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很明显是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博弈中,马皓文代表了素质教育一方。
或许电影在教育方式的对比中所表达的还不够深刻和完整,对于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只反映了一些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到背后复杂的大环境,所以略显空泛和浅薄。
很多家长们深有体会,家庭教育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刻,像马皓文一样有勇气实施超前教育理念的毕竟凤毛麟角,如同马飞妈妈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试验品一样,恐怕没有家长敢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但这并不影响影片中绝大部分细节里面充盈的父子情,真切、细腻、动人、催泪。邓超演绎的马皓文,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任与爱,正是我们很多家长们缺失的。
教育方式的选择其实一直是形式化的,潜藏在背后的,孩子们最渴求的,永远都只来自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与爱。
关注路姐说微信(ID:gh_9dfcf80d9541 )做智慧父母——让教育变得更简单。让每一个家庭都充满和谐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