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拍马屁的重要性
关于“拍马屁”的来历,据说还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咧。
据说蒙古人驯服烈马时,会先拍拍马的屁股,这种示好会让马因为舒服而失去警惕性,骑手乘机跃身上马,达到驯服烈马的目的。后来慢慢演变为利用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达到精神上贿赂,从而赢得对方的认同或者产生好感,进一步达到对方的奖赏。由此可见,拍马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骑马而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
拍马屁,在我国是一项传统“国术”。是“人治”社会里的一种生存之道,也是一门学问。拍和被拍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大CP,有喜欢被赞美的存在,就有拍马屁的市场。拍和被拍都是按照需求而自然而然应运而生的的人文生态环境。
民间有句话:拍马屁不算低品,各人为了各人的光景。
那么问题来了,你对拍马屁怎么看?
我能怎么看,躲在角落里捂着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结果发现,B是一样的B,装上见高低。有的人把奉承和献媚表演的不露声色,别具一格,从而达到骑马的目的;而有的人过于本色出演,拍马屁拍在马蹄子上,被马踢了,那就做好人设崩塌,被人当作笑柄,收拾烂摊子的准备。
以我多年的职场经验来看,拍马屁其实是赞美和恭维的临床反应。谁越喜欢恭维,谁就越有可能被海选为拍马屁者盯上的重点挖掘的对象。有时候拍马屁的技术水准完全取决于被拍者的取悦点的难易程度,也是决定着投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
拍马屁是一种精神取悦的形式,核心问题是取悦,高级的叫赞赏,低级的叫谄媚。技术操作的共性就是说好听的,说喜欢听的,说能碰到G点的话。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的是出于真诚的赞美,有的是出于虚伪的奉承。结果都一样,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愉悦。
不得不承认,拍马屁是有门槛和运营成本的,说得出假话,经得起嘲讽,咽得下委屈,安抚了内心秩序的才是一枚有拍马屁资格的潜力人才。当然这些仅仅是拍马屁这项国学的基础课程而已,要想拍得恰当、得体、不露痕迹,摆脱那股子急功近利的庸俗感,除了脸皮就得足够厚的物质基础外,还要求情商要高,表达要流畅自然,表情要天然去雕琢,表演要深藏不露。
比如我想当官和我要进步,明明是一个目的,但是前者就显得赤裸裸的贪婪,后者就变成了百舸争流的优秀品质,依稀还散发出积极进取的光芒。由此可见,拍马屁是对实话的一种二度包装的过程。
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描述的,看到人家小孩过满月之喜,如果说这个小孩终究会一死,肯定会乱棒打死;不想说实话的,又坚持不违背自己说假话的原则,就变成了,这个小孩,啊,哈哈哈哈;不想说实话,情商略好的,就变成了:这个小孩真牛,一出生就是某某家的小公子;还有更高级的就是:貌似潘安,气宇轩昂,福满气旺。越虚越好。反正是拍马屁不上税,只要被听者不觉得肉麻,爬下叫爷爷奶奶也属于个人行为。
不过从以上案例来看,拍马屁也是一项技术活,相当于把裸奔的实话给穿上性感。让它隔着肚皮也能把挠到对方的痒处,把你来我往的名利之争也说得悦耳动听。
讲句实在话,人情练达皆学问,天下马屁皆鄙视。拍马屁也是一条鄙视链:不会拍的瞧不起拍马屁得利者,低级拍马屁得利者看不见高级拍马屁得利者,高级拍马屁得利者看不起以上各种。
拍马屁也是一种能力,在不同的语境中,迅速把自己的心意,用一种让人舒服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要不违背不说假话的原则,除了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才能达到适可而止和意犹未尽的效果,这就是传说中的“这个屁崩在屎堆上了”!例如马屁界的经典案例:唱K,在领导唱的正high的时候把歌切了,领导不悦,然后马屁精不慌不忙地说:哎呀,领导你在唱啊,我还以为没人唱,放的原唱呢。领导非常高兴,以为遇到知音了。
在职场上,拍马屁是一项基本技能。我认识一个拍马屁的既得利益者,在他临退休之前的一次酒局上,语重心长的给我们几个瓷瘤子讲述他拍马屁的人生履历,总结说:不怕领导无能,只要有一双发现领导优点的眼就行。在他漫长的马屁生涯里,他说,拍马屁一定要用巧劲,要因人而异,要有人设。总结如下:
一是不要超出被拍者的优点半径。在领导优势面前,你要主动做对比的参照物,比如上厕所,并排小解的时候,掏出来的不要太多,别让领导觉得你比他大。在这方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就做出了史诗般的样本,比如大家都想看刘姥姥如何出洋相,刘姥姥就不露痕迹的让大家找到了优越感。二是不能用蛮劲。比如网上流传的“领导你亲自上厕所”,表扬一个美国长大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等等,就算是拍马屁拍得用力过猛的经典案例。三是要投其所好,但不伤及无辜。切忌打鱼扫鳖,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也不要让被拍者之外的人处于尴尬境地。比如我见过一次,一个平日里刚正不阿的领导,突然让我看到他在他的领导面前那副奴才相,特别是我不恰当的看到了他居然给他的领导下跪的全过程,这件事的后果是,从此对那些在台面上讲得正义凌然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打一个问号,忍不住想看一看在他的领导面前的样子。
由此总结,拍马屁的最高境界是不说假话,但还能做到戴高帽于无形才是真正的高手。
我刚入职场的时候,也不是不求进步的瓷瘤子,也试图拍领导的马屁,但是经历了几次抢不上茶壶,说不在点子上,盯不住场上风云,结果领导糖尿病你硬是不识眼头见识送冰糖,领导着急要聊骚,你却瓷瘤子一样当灯泡,好多次都成了拍马屁的翻车现场,慢慢就在领导面前形成了刻板印象:这小子,顶瓷!
年轻的时候,因为自己拍马屁未遂,也曾经一副吃不到葡萄嫌酸的样子,都归结为马屁精的范畴,貌似在精神上找到了气节,实则就是鄙视链的一种形式。在后来,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善意,慢慢就与世俗和解了,也从心底里理解了,拍马屁是一种个人行为,只要不伤及他人的利益,拍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套用鲁迅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本来没有拍马屁一说,有人喜欢慢慢就有了。
现在,拍与不拍也就见怪不怪了,倒是偶尔遇见那些刚刚开始拍马屁的愣头青,拍得用力过猛,总是着急,依稀看到了那个青涩的自己,心里尽然有了一丝丝苍凉的感觉。
唉,时间过得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