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的“长寿面”引出了那场传说和大禹治水有关的洪水,那么这个国人皆知的传说是否有历史记载呢?有请藏于保利博物馆的“遂公盨[xǔ]”为大家讲解一番。
我叫“遂公盨[xǔ]”,身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国家一级文物。
我是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我是出处至今还是个迷,有人说我是出土,有人说我是窖藏,一致的说法是听说我来自河南。
在我重见天日之时就注定了我要流浪,晕头转向飘洋过海我被挟持去了海外的文物市场。照理说,我头上还有个盖子,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早不记得什么时候就剩下孤苦伶仃的自己了。
只记得,那是2002年的春天,远在海外的保利博物馆的专家偶然发现了我。他们注意到我身体内的铭文,于是决定为我赎身带我回国。
经过专家联合鉴定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得出结论:原来我是西周中期的文物,年龄已经超过2900岁。更令大家振奋的是,我身上的铭文记录的是“大禹治水”的事,这98个字让我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物,随即我成了国家一级文物。从此,我终于不再流浪。尽管有时候也会到处参展,但那待遇和之前的流浪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大禹治水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一直有关于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个别外国学者甚至怀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但是如果没有大禹,便没有大禹之子夏启创建的夏,更没有“华夏”之说。”
随着我的出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一下子提早了六七百年,是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充分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在广泛传颂着大禹的功绩,而夏为“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阿淼写于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