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听了普利辉老师的讲座《我的出书“三部曲”——我出书的阅读、写作、编纂历程》,这个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讲座回放了又听了两遍。
一、为什么出书?
普老师讲到为什么要出书,就是要传播知识经验,彰显专业水平,推动学科发展,增加教师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出书,我可没有普老师想得这么多。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呢?
那是去年,我在网络上看到张文质老师说“每个教师一辈子总要写一本书吧。”当时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惊醒了我:我在教育生涯中是不是也可以出一本书?不过,这一念头一产生,就让自己感觉不可思议。
我知道出一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虽然自己平常涂涂写写了一些文章,但是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学养不足,视野狭窄,写出来的文章有人看吗? 自己是学校负责人,还要带一个五十多人班的语文,每天上课、改作业,处理学校事务,已经忙得晕头转向了,还有时间写文章?已年过半百,每天早上五点多就醒,晚上都要到十一点多才睡,更年期后睡眠质量一直都不好,身体能禁得起不断地熬夜吗?一个乡村老师都评上特级了还不满足吗? 搞这么累,还想要什么呀?自己的文笔也就那样,写出来的文章敢发朋友圈,敢分享吗?无数个问号就像切水果游戏里的那把锋利的尖刀,“唰、唰、唰”地疯狂地否定着自己。是的,我的文笔不怎么样。是的,我很忙,没空写文章。我的身体可能吃不消,我对目前的状态已经很满足了,很感恩了。
可就算这样,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连续报了第八期、第九期张文质教育线上写作班。每次听完课,都像是打了鸡血一般,给自己制定了写作的目标、计划。又在犹豫徘徊纠结中,交了两份作业,给张老师发了两张的新书发布邀请函,邀请他在明年的7月21日来发布我的新书。因为7月21日是我的生日,所以我也对今年7月21日举行的教育行走活动格外关注(最终遗憾错过)。现在想想,我这个举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手头一篇文章都没有,就想着一年后会出书,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完成,但确实是大话说过头了。
晚上听了普老师的介绍,我更觉得自己企图在一年内完成出书的目标简直就是太不自量力。他的书《一线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是经历了三年写一千多篇文章的历练与筛选出来的。而三年的写作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三年之前他已有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为他写这本书打下实践基础。
好吧,我只能在羞愧中默默地咽下自己说过的话,邀请函也收不回了。不知道,张文质老师对没有完成诺言的老师会做什么评价。算了,不管他了,脸皮厚一点。况且脸皮好像也值不了多少钱。
总而言之,对于出书,我这情感也很复杂,有想法,却顾虑重重,想逼逼自己,却不知如何践行,就像落水的人看到一点光,不断挣扎着想抓住救命的稻草……好在今晚普老师的讲座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二、如何阅读?
普老师讲到出书“浪漫期”,专业阅读,站在大师肩上前行。这几年来,他大量地阅读,2019年开始,从一本到一百本、两百本到五百本。特别他讲到有的书与书友共读,有的书写了十几篇的读后感,然后把这些读后感归在一个合集里,有空时就再翻阅再反刍,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再结合起来去反思。我想,这才是真正地在读书呀。我虽然也经常读书,要求自己每周要读一本,写一篇读后感。可有时读后、写后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可以说我的读书就是走马观花,流于浅表,就像是跟随着旅游团匆匆到一个景点拍张照,打个卡而已,没有深度游,如何能了解书本的精髓呢?好在加入共读共写共同体,大家可以在这三周时间里好好共读两本书。也希望自己能在阅读方面有更深地精进。
三、如何写作?
普老师介绍出书“精准期”,就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上攀登。他以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中的一句话“以教育为志业,我们要把读写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工作来做”勉励大家要经常读写。
三年来普老师共写了150万日更挑战文。他不断去思考,不断去践行。还有两本的书稿已经梳理出来,他说即便最后不能出版,也是自己的专著,是对自己过往写作的升华,也促进自己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普老师认为,老师要以出书为导向,建构自己的文章架构,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梳理写作。写作时不要用自己的原认知做结论,应多寻找教育专家对这个问题如何阐述,如何实践的。自己要明白你所探索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要客观分析为什么是这个问题,要因地制宜结合专家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是现象,“为什么”是专家的思维理念,“怎么样”是你自己给读者的实践策略方法。
这三个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写作抓手,我可以把它当做写作的模式去训练。每个问题,先提出“是什么”,再从参考文献中回答“为什么”,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给予“怎么样”的策略方法。
比如,以我昨天写的一篇文章《教师成长之任务驱动》来分析,我先从三个自身的案例来提出任务驱动是什么,但是我没有寻找专家的理论来回答为什么任务驱动对教师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以自己的认知阐述了任务驱动怎么样促进教师成长。通过上述分析,我觉得自己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原认知来阐述这个问题,那么,自己对“任务驱动”这个问题就没有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了解。总之,还是阅读不够呀。
普老师说,老师们不要为了出书而出书。可以先为了写文章而去阅读,为了写而去做,读了做了就会写得更好。这句话给我极大的安慰。是呀,先读起来,先写起来,先做起来。读、写、做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读就是吸,写就是呼,而做就是读写的心脏。一呼一吸就是为了心脏更好地跳动。
张文质老师说过,进入五十岁,应该要做“余生规划”。而我的余生规划中就列了出书这一件大事。还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读、去写、去做吧。把读写当做自己生活的常态,行我所行,无问西东。长此以往,假以时日,相信出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