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鹿传说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原,长寿山,土儿肥,六畜欢,只要见苗收一半”
……
不管是作家笔下,还是孩童歌谣,这个黄土台原,至始至终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关于原上的传说,络绎不绝的被口口相传,从那时起,白鹿原成为一个人寿年丰的宝地,白鹿仙子播福白鹿原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
我是一个白鹿原上土生土长的的娃,吃着原上的麦子,喝着原上的井水,听着乡党们祖祖辈辈流传着关于原上白鹿的传说:西周末期,游弋在大漠的犬戊部落,垂涎镐京都城,此时的西周分崩离析。犬戊大举入侵杀死幽王。新皇平王因镐京无险可守,决计择地建都。不日,便带领执掌星象扶乩的大臣们,骑着白马奔向东南,涉过滔滔的滋水河,来到一座苍苍莽莽的原上。他们从原西头浩浩荡荡走到原东头,发现此原三面环水,一面接南山,进退可据,是修建新都城最理想的位置。这时天色已晚,一行人正好路过一所古柏苍郁的庙宇,于是设下行宫,结队扎营。翌晨拂晓,平王被外边的惊呼声吵醒,出寺门便见:在竹林深处,七彩祥云环绕着一只通体雪白的神鹿!那鹿,除眼睛闪亮如红玛瑙外,全身透彻洁白,口含灵芝,四蹄飘云,忽攸而至。这时白鹿被人群的惊呼声猛然吓退,口中所含灵芝掉落竹林,向西南方向扭头疾驰而去。凡白鹿经过的地方,尽皆一片郁郁葱葱,草木茂盛,百卉竞开,毒虫殆尽,疫疠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祥康乐的白鹿,从此便把这原起名为白鹿原......
白鹿原上的人们过着淳朴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说起来,我的祖辈算是这个原上的一个大财主,至于怎么发的财,当然是靠着祖祖辈辈辛勤的耕耘得到的。当然,这表面的光鲜,掩盖了我们家真正的祖业----盗墓的营生。
由于家境殷实,从小就开始读书。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学点文化,等到十五六岁便回家务农。开明一点的家庭会让小孩一边读书一边种地,但也就读到初中作罢。由于不是城里的孩子,读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读到这儿算是读了个秀才。在我上高中时,就被送到县里的第一中学读书,由于历史原因,没有高考,学业也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每天过的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记得刚来县城读书,新同学见面往往会寒暄几句:“你屋在哪?”我家在白鹿原上的一个叫安村镇的地方,为了说的简单一点,我一般都会回他:“俺屋在原上。”这样一来,基本上能知道同学都是哪里人:南原人,北原人,三里镇人,狄寨人……往往县里的同学都会让原上的同学给他们讲一讲白鹿原的传说,基本上是一人一家一说法吧!但都是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一只白鹿仙子来到凡间,受天帝旨意,专来此原消灾播福……”故事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我在学校只对古文感兴趣,什么者乎者也,什么关关雎鸠,这种东西对我来说,过目不忘不敢讲,但是给我半个小时时间绝对背的滚瓜烂熟!不仅仅是读古文,甚至跟爷爷学会了看星象,看风水之类的。小时候不懂这些,以为只是农村为了记时辰而编的口诀,后来才发现,这好像是我们家的致富经啊!那个时候,破四旧啥的搞得人心慌慌,这些东西是不敢瞎说的,所以也没有同学知道我懂这些。等三年高中念罢,我把基本把家里一些连书皮都没有的泛黄的书都读完了,对于祖辈的营生有了概念性的了解。之后家里托人给我在历史博物馆找了一个文物研究员的职位,这一干就是十年!这期间我触摸到的文物贯穿整个中华文明,跟着师傅学会了如何鉴别文物,也参与了一些古墓的挖掘。看着刚刚出土的文物,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啊,恻隐之心便与日俱增,这估计是因为家族遗传吧!
而这一切的改变,是因为去了一座城,遇到一个人,从此便拿起了祖辈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