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同一父母所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农村,一个考上大学,在大城市安家落户。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会完全不一样。比如小荣,孩子考个大专,那就非常欢天喜地了。但是陆二夫妇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阅历,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除了正常学习、种种私教班不停,幼儿园、小学花个几十万都会认为理所当然。如果孩子能上哈佛,就是卖房子他们也会供孩子去的;如果孩子只考个大专,他们的心理落差就象从天上掉到地下。(我只是打个比方,陆二的心理跟我的心理一样。)
就象医生(包括公安)这行业最容易出作家,比如国外的福楼拜、契诃夫、左拉、...,国内的鲁讯、郭沫若、池莉、余华、毕淑敏、...。因为他们会经常面对生死、面对人性的思考,就象左拉说的:“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由他的生物本能支配的。”
但我很想把这种环境说成一种自身心境的环境,因为心境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外部环境我们是无法控制的;父母提供的也只能是更好地成长“土壤”。
就象毕淑敏,既是医生又是心理学家又是作家,简直是一通百通。是什么在起作用?为什么“贫富”(广义,包括认知等)差距越来越大?“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相对)?进步最快的总是那20%的人(二八定律)?
就刘象刘晓庆坐牢422天,天天在监狱里跑步(就象曼德拉);如今67岁还天天上健身房。
就象高晓松因酒驾坐了半年牢,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当然有本身北大生的底蕴);出来后成了电视台的贵客,“晓松说历史”一讲就是若干年。从玩音乐的变成玩历史的。
人一生的成长,说到底是自身一种心境的修炼,包括阅历、思考、感悟,别人无法代替。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