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美国一个研究机构为了测试两组小孩延迟满足感的能力,给他们分别发了2个糖,在离开时告诉那些小孩子,手里的糖不吃的小朋友,等他们30分钟后回来在发两个糖。
在这30分钟内,有的小朋友没有耐心等待,把两个糖都吃完了;有的小朋友拨开糖纸尝了一下糖的味道;还有的小朋友静静的等待工作人员回来给他们再发糖。
工作人员把这些小朋友情况都记录了下来,经过数年之后,他们在去跟踪当年的那些小孩的情况,分别是这样:
糖吃完的小朋友,现在做着临时工,没有任何生存技能;
拨开糖纸的小朋友,现在事业单位上班,拿着固定工资;
没有吃糖的小朋友,现在都是企业的老板或高管,时间自由支配。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决定着我们一生的命运。
人常说:三岁看老。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
小小的一个动作,决定着一个人做事的思维方式,他当下的心理活动,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做事的惯性。
或许,你觉得小孩小不懂事,只是随便的一个动作而已,没有那么夸张。
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小孩的背后就是父母,父母是成年人了吧,他们的行为可以受自己支配。所以父母是怎么做事的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这都是环环相扣,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同样,那些不吃糖的小朋友背后一定是父母自律性极强的人,他们会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的人。他们不会为了一时快乐或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到达的远方。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人呢?
我们的人体里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多巴胺,一种是内啡肽。
多巴胺它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得到快乐和幸福感。长期沉迷于多巴胺的兴奋里,我们会处于一种消极的思想,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和价值。
比如:那些拿到糖就想要吃的小朋友,他们享受的是多巴胺带来的快乐。
内啡肽它也是让我们快乐的一种物质,只是这种物质来的比较缓慢,我们需要付出很多东西或许才能得到那一刻的快乐。如果长期做内啡肽的快乐,我们拥有积极阳光的一面,持续的做会让自己脱胎换骨。
比如:不吃糖的小朋友为了在获得2颗糖他们愿意等待30分钟,他们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这两种物质一开始都存在不同,因为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不同,受到的影响不一样,所以导致行为模式不同。
那么对于成人的我们可以培养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吗?
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人为的去调整,只是看做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意志力是否坚强,能够抵抗住诱惑。
不为当下的快乐和满足感有丝毫的动摇之心,而是想获得更大的价值付出精力和时间等待那一刻的到来。这样多做几次就能感受到它的那种快乐,慢慢的我们就培养出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例如:现在网课教写作的很多种类,有的人只是看广告或宣传文案写的很棒,以为能快速赚钱,冲着文案的报名进入培训班,对于上课的老师资历都不了解,只是想要赚钱,这种就属于多巴胺在刺激我们消费。
还有的人,也想学习写作看到各种网课,他会了解讲课人的资历,以及平台资源,名气是否大,进行多家平台做对比,才下定决定报名,这种就属于内啡肽起作用,理智消费。
内啡肽的快乐会让我们前期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能等到预期的结果,这是一种正向循环做事方法,会带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
不管是内啡肽还是多巴胺,哪种带来的快乐,我们都应该不要满足于当下的快乐,而是把当下立即能够得到的快乐推迟延后,等待更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