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后突然发现身边全是妈妈,在跟妈妈们的聊天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的各种抱怨,“我家小孩真的烦死了,我上个厕所都要跟着我”,“我家的更过分,带他出去玩,他一直打人家小孩,害得我和他爸不停跟人家道歉,丢人死了”,“我家的墙纸被宝宝画得乱七八糟,我都要疯了,当初花了不少钱装修,这下全完了”,“我家其他都好,就是吃饭是个大问题,天天吃饭像打仗,跟在后面追着喂”。当然,这些才是一部分,宝宝们的“罪行”在妈妈们眼里真的是“罄竹难书”!
只可惜,妈妈们聊得吐沫横飞,宝宝们却在一旁咯咯傻笑,完全不明白妈妈们在气什么。那宝宝的这些行为真的是故意惹妈妈生气吗?让我们跟着李群锋老师的《儿童行为心理学》来研究一下宝宝们的行为吧。
李群锋老师是群锋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锋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幼儿园自动化运转系统缔造者。他写了很多关于儿童的畅销书,有《儿童性格心理学》《儿童沟通心理学》等等,其中《儿童性格心理学》我也看过,也是很好的一本书,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针对孩子的性格去教育。而这本《儿童行为心理学》是教家长们根据孩子的行为来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相比较而言,针对的孩子年龄段偏小。
这本书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来描写孩子的行为的,比如,婴儿时期的啼哭声,稍微大一点的肢体语言,会走路了之后的各种怪异行为,会说话之后的各种语言等等。
不过,对于大多数妈妈而言,婴儿时期再难熬都会忍下去,毕竟宝宝才出生,对这个世界一窍不通,除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会,这个时候的妈妈忍耐性是最大的。但是,随着宝宝越来越大,有了自己思想之后,妈妈们的忍耐力反而越来越差了。看宝宝是各种不爽,甚至会因为宝宝的一些行为引发了家庭战争。但是宝宝真的不是故意的,不信我们来看看。
一、孩子爱打人
估计很多妈妈都有这种烦恼,自己的孩子本来很乖,突然有一天就变得很爱打人。在家里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到外面去还会打别的小朋友。带他去游乐场,时刻都要盯着,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把别的小朋友打哭,然后引发家长混战。
家长首先要明白,2岁左右的小孩打人主要是他处于一个“打人敏感期”,并不是他真的想欺负谁,他有可能就是太激动了或者是他想跟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流,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那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1.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做出过激反应
有很多家长对小朋友管得比较严格,看到孩子打人就会严加管教,意识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对大孩子可能会比较有效,对2-3岁的孩子来说,效果不会很明显,相反可能会引起反作用,孩子会觉得只要打人,就会引起父母的注意,说不定会刺激他打人。
家长在发现孩子打人后,不要过于激动,首先带着孩子跟对方道歉,请求对方原谅,然后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跟他好好聊聊,告诉他打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如果一直打人,别的小朋友会不敢跟他玩。当然,有时候可能是小朋友心中有委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以后他就会减少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2.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坏榜样
有些家长,每回在孩子被什么东西绊倒之后,都会用脚去踢那个东西,或者用手拍打,嘴里还念念有词:“叫你把我家宝宝绊倒,打死你,踢死你。”我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以前我觉得很搞笑,骗孩子也不带这么骗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已经不是搞笑的问题了,这是在给孩子做坏榜样,家长用行动来告诉孩子,看谁不顺眼可以去用脚踢,也可以用手打。
所以在孩子出现“打人现象”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否则本来很快消失的一种现象可能会一直延续。
3.尽量不让孩子观看那些暴力镜头
前段时间新电影《扫毒》上映,我的老师去看电影,发现有些家长带着貌似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同观看,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第一次坐立不安地看完了一部电影。之后她发了朋友圈,我随即留言:之前我看《战狼2》也遇到了这种情况。
相信很多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很多电影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是家长根本没意识,带着年幼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孩子打人不可怕,因为这只是他们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引导得当,3岁之前就会消失。但是如果其他家庭成员没有这种防范意识,可能孩子3岁之后还是爱打人,这样的情况相信家长们谁都不愿意看到,所以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一定要注意各方面的影响。当然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正面管教魔法书》里面提到的“身心灵时间“就比较适用,父母如果每天能抽出至少10分钟陪伴孩子,他就会知道你是关注他的,这样他就不会通过打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了。家长们可以试试。
二、吃饭像打仗
朋友家的孩子上幼儿园了,但是每天吃饭都要家里人喂,有时候还不肯吃,好说歹说外加一堆条件,才肯吃几口。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听朋友说,主要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每次孩子想自己吃,孩子的奶奶就嫌孩子把饭菜撒的到处都是,坚持要自己喂孩子吃,所以导致孩子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好好吃饭,再加上平时奶奶还喜欢给孩子买各种零食,孩子到饭点了也不饿,更加不肯吃饭了。
那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放手让宝宝自己吃
1岁左右的宝宝,动手的愿望很强,看着家里人吃饭,自己也想尝试。这个时候,你是阻止宝宝还是鼓励宝宝,是决定宝宝未来吃饭好与不好的关键。其实这正是学习吃饭的最佳时机。
索性给他一把勺子,随便他在碗里、盘子里戳,然后尝试往嘴里送,当然,结果肯定是掉的比吃的多,但是肯定会有一两口饭能送进自己嘴里。这个时候,夸夸他,他会很开心,会吃得更努力。经过这样的训练,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独立吃饭了。
2.在正餐的时间里用餐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除了有美味的饭菜,还有各种零食。很多家长碰到孩子正餐没吃饱,就会在两餐之间给孩子吃点零食,然后到了下一顿,孩子又不想吃饭了,如此恶性循环,孩子永远不能好好吃饭,一直靠零食来充饥。其实,孩子饿一顿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家长一定要严格按照正餐的时间点来让孩子就餐,这样他就会明白,在吃饭的时候必须把自己的肚子吃饱,否则就要等下一餐。
3.在固定的地方吃饭
孩子会走路之后,吃个饭可能都坐不住,家长一定要跟孩子定吃饭的规矩:吃饭时必须在指定的位置进行,否则没饭吃;结束用餐后才可以离开餐桌。可能一开始实行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家长依然不可以放弃。否则,又要陷入吃零食不吃正餐的怪圈。
总结下来,孩子吃饭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家长早期的引导,如果在宝宝小时候,大人怕脏怕烦,剥夺宝宝自己吃饭的权利,那孩子长大不好好吃饭真的只能怪家长了。他都没有学过如何好好吃饭,怎么可能做得让家长满意呢?
三、家有“小小电视谜”(电子产品谜)
今年6月份,扬州有位2岁半的小姑娘查出来双眼近视900度!原因就是家里长辈对孩子太溺爱,从孩子1岁左右就给她看手机,由于孩子看手机的时候比较安静,所以家里人每次都给她看很长时间。新闻还报导了,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对全市40多家的幼儿园进行了视力筛查,目前查了1.5万幼儿,视力异常者高达12%左右。
当然我们不否认,看电视或看手机确实能增长知识,但是时间长了,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长时间坐着不运动,不仅会导致身体肥胖、视力下降、社交能力差,还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这些恰恰又是父母们不想看到的,那看看如何预防孩子成为“电子产品谜”吧!
1.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很多时候,电子产品在父母眼里就是免费保姆,只要给孩子手机,家长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应该多陪孩子运动,阅读。运动能够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增进亲子关系,阅读的好处就更多了,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况且,如果能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他们想要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就会降低。
2.限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不可能永远都不使用电子产品,不看电视,上幼儿园后适当可以看一会儿,但是家长需要控制时间,每次10-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必须收掉。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卧室千万不要装电视,吃饭的时候家里也不要开电视。
3.要坚决执行指定的规则
没有孩子会嫌看电视的时间长,因为大人也一样,所以你们的家庭定下来的规矩一定要执行到底。如果孩子能主动关掉电视或上交手机,那家长需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家长也必须帮助他去执行,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态度。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精明着呢!一般情况他们很会看爸爸妈妈脸色的,你默默关掉电视,他们也会默默去干别的事。
其实据我观察,但凡父母能经常陪伴孩子,孩子也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爸爸妈妈永远比电子产品好玩多了,父母们永远不要低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你们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孩子想要的归属感也绝对不是电子产品可以给得了的。
我估计上面的问题大部分家庭都有,当然也有很多家庭远远不止有这么些问题。但是通常情况我们都会把一切的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觉得自己怎么就这么倒霉,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呢?但是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原因有没有人去想过呢?
李群锋老师的这本《儿童行为心理学》就是让家长们明白,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们要找到根本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孩子的问题。当然,这背后不仅仅是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多大人的问题,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孩子的吃饭问题,如果家长当初不嫌孩子脏,在孩子想要独立的时候让孩子尽情去发挥,那也不至于孩子上幼儿园了还要家长喂饭吃。一切事情皆有因果,《儿童行为心理学》就是告诉我们要去找到这个因,然后再来看待这个果。希望家长们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不要只看表面,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这样孩子们才能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