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风吹动的火苗
在黑暗中摇晃着,
像一位无畏的勇士
在坚守自己的使命
序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著名电影。影片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真实历史故事。
和大部分史诗级巨片不一样,导演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把这部灭绝了六百万人的历史片段拍摄成为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而是创造性地从一个真实的个体角度,摈弃了大气恢宏的战争画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桥段,配以细腻、忧伤的背景音乐,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
该片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其中囊括了最佳音效和配音奖。
如果你真的有权力,
也是因为你能宽容谁,
而不是能够惩罚谁。
——《辛德勒的名单》
音画互补
与该片拍摄手法令人一样刻骨铭心的是他的音乐,《辛德勒的名单》音乐旋律十分优美,情境、情感与音乐的结合更是恰到好处,完美地呈现出电影主题内涵的同时也提升了电影自身的艺术魅力。
如何把音乐与画面结合到天衣无缝是一门艺术。尤其在情感上与节奏相适应,感官上相统一,观众们在看到电影画面过程中,顺其自然地会聆听音乐旋律,即使没有多的台词也能表达角色的情感。
好的音乐不但能够配合电影画面调动起观众们的情绪,还能够给予观众一种深远的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辛德勒的名单》
一开头就以一段
犹太人祝祷的音乐
拉开了序幕
环境刻画
在这部电影里全片一直遵循着这样的艺术处理方式。犹太人祈祷之后,接着就是一段描绘德国军民的生活场景,音乐采用的是被称为“探戈之王”的Carlos Gardel经典探戈舞曲《Por Una Cabeza》(中译:一步之遥)。
在这十分钟时间内,电影画面出现了许多不同镜头,例如喧闹的酒吧、酒保、双人舞、德军的合唱。在这段长音乐旋律中,紧凑的节奏与高低起伏的情绪都能够与电影画面保持一致,无需过多的台词,光凭感受就能沉浸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氛围。
虚无缥缈的礼拜蜡烛
当蜡烛熄灭后
只为我们留下了袅袅轻烟
粘合画面
几乎所有的电影画面都是一段段镜头的剪辑和拼接,而完整的电影音乐恰好能够展现出角色内心活动的过程,可以将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组合起来,表现出不同画面下的不同情绪,强化观众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
在电影情节中的第18到30分钟之间,出现了一段跨度12分钟的旋律,而在这么久的音乐中,画面出现了很多镜头: 城市街头诸多逃难的犹太人、谈笑风生的纳粹军官,还有在排队登记身份的犹太人,妻离子散的犹太家庭、商人们讨论着生意、工厂关闭着大门……
虽然镜头这么多,但是丝毫让人感觉不到支离破碎,因为电影音乐旋律将这一切连接了起来,它只有一种情绪要表现那就是:“痛苦”。而且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复杂,这种“痛苦”就像被驱赶的犹太人群一样缓慢而有力地独自前进。
强烈反差
音乐与画面互补能强调氛围,而逆行能产生震撼。犹如天使与恶魔同存于这个世界。为观众感官上带来不和谐的感受,能让观众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
《辛德勒的名单》在120分的时候:纳粹军官开始对犹太人进行体检,发现身体有异样会直接枪毙。人们被迫戳破手指用血涂在脸上假装血色饱满,而孩子们则觉得这只是一场长途旅行,高兴地奔着卡车而去,而知道真相的人群四散逃命。四周都是枪声、哭喊声。而此时的德国军官却拿着一张张CD,在广场上放着音乐。
这时候所传出的音乐旋律与镜头中所表现出来的残酷氛围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观众们在心中产生巨大的震撼。
遐想与希望
电影音乐不仅为剧情服务,还能延伸电影的涵义与空间。声音游离于画面之外,让观者产生无限遐想和希望,从而丰满了观者的情感体验。
《辛德勒的名单》在进行到66分钟的时候,主人公辛德勒站立在半山腰,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城市中犹太人被屠戮的场景,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儿童轻声唱的歌曲,十分纯真动听,似乎与残酷的镜头毫无关联。观众们在这样圣洁的音乐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二战时候的残酷氛围,同时也更加能感受到角色对和平的渴求与希望。
电影可以没有色彩
也可以没有台词
但是不能没有音乐
最后
音乐魅力随处可见,电影音乐能够增强电影作品的真实感、历史感与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也能给观众带来十足的快感与审美需求,那种对于生命的崇敬与思考,也在音乐旋律中延伸永远。
或许有一天,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经典镜头早已被人们忘记,但是一旦听到那些悠扬哀怨的音乐,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画面又自然而然地浮现了出来,历历在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配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小提琴的独奏曲目,而这些曲目的演奏者正是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他是一位地道的犹太后裔。
让他来带领观众“讲述”这些故事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
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
这份名单就是生命,
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
——《辛德勒的名单》
”
欢迎关注“书影解读”公众号,一起快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