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小美有点烦。
她在办公室吐槽说,自从她婆婆来家里帮忙带孩子以后,她的孩子似乎成了她婆婆的女儿。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婆婆一手置办的。有时起床给孩子穿好衣服,一转身,孩子身上就换了婆婆买的衣服了。
“我真的很奇怪,哪有这样的。什么都要吃她的用她的,什么都是她的好。我给女儿买的酸奶,放在冰箱过期了都不给我女儿喝,整天追着喂她买的。前段时间给我女儿买了几身衣服,结果天天追着让我给孩子穿。我都快疯了。”
同事们哈哈大笑。有说小美婆婆确实有些过了的,有觉得很有趣当笑话听的,还有劝小美知足的。
“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至少你婆婆愿意为孩子花钱和投入心思。我婆婆一毛不拔不说,整天还指手画脚,这也不对那也不行。讨厌死了!”
女人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我虽然在一旁笑而不语。却仿佛有些明白这小美的婆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虽然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却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其实,这是被边缘化后存在感的缺失。
以前,孩子尚未成人,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很大。自然而然的,孩子的事,父母同样有很大的参与度甚至决定权。随着孩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能够自己当家做主。一些之前替孩子大包大揽的父母会突然觉得自己似乎不被需要,成了“老透明”,从而出现失落感。如果在退休前有个一官半职,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
面对这种心理落差,一些父母会继续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小家庭的决策上。态度温和些的会给些指导建议,对结果倒没有过于勉强。更有独断专横的,抢班夺权,横加干涉,大有替自己子女当家做主的架势。这也给很多年轻的家庭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夫妻的感情。
那些不安分的父母,通常打着“爱”的旗号。或许,这也是他们的初衷,就像小时候的“为你好”。这在现阶段是很无解也很无奈的事,根源是父母子女的感受不对等,且缺少真诚有效的沟通交流。
小美的婆婆虽然也是一位爱刷存在感的老太太,行为也有些搞笑,但至少没有把她的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儿媳。在我看来,已经算是不错了。但假如我们需要面对更强势的父母长辈,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