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的课《爱莲说》,录像,看完后的收获:
一、设计巧妙。
(1)上来猜花:菊花,牡丹。菊花,到陶渊明,陶渊明的三句诗,都跟菊花有关。最后一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总结菊花代表隐逸。牡丹,唐代几位著名诗人写牡丹的诗句,刘禹锡,白居易。总结牡丹代表富贵。
这种设计真是巧妙。没有学习文本,借助引入的资料,完成了对课文中两个重要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后来学习文本时,读到相关句子,学生毫不费力就明白了其含义,为学习莲花打下了基础。真正学习课文时,就聚焦在莲花上,省时高效。
(2)在学习课文之前,介绍作者周敦颐。出示一段资料,让学生看一遍。然后问:不看屏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问了三个问题:周敦颐是哪里人?第二个是周敦颐创立了什么学说?第三个是最关键的,老百姓是怎样评价周敦颐的?(资料最后八个字: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这个地方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教者让学生看完后,用问题让学生提取信息,而且要求不要看屏幕。这样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一般我看到对资料用三个方式:老师读,因为有些资料语言成人化,学生读不好;学生读;录音播放。但这三种方式都没有这里好。)
以上所做都是在为学习莲花时做铺垫。隐隐带出了主题。
(3)在学完课文后,教者出示了周敦颐的三个故事,让学生感受他莲花一样的品格——君子。
(4)拓展:两位现代名人——鲁迅,周恩来,分别是周敦颐三十一代和三十二代孙。他们都具有周敦颐一样的君子之风。
(5)板书结束后,连缀起来是一幅对联,让人叹为观止:
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敬爱;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传承
二、教法独特。
学习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教法很有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教者把他分为描写莲花的不同方面,设计成连线题,然后学生连线,再汇报讲评,并相机解释意思。你别说,这样一搞,学生说的都挺好。
这个设计的妙处是,避免的问话式的理解,容易让人枯燥乏味。连线题,学生感兴趣,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说出来就比较容易。事实也是如此。
处理文本,不要总是用问题把答案带出来的方式,要创造一种形式,把答案呈现出来,倒推回去。学生在解释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判断的理由。在这样的设计中,学生得到的不是那个答案,那个结果,而是思维和表达。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昨天我上《恐龙》第一课时,效果很不好。就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介绍恐龙的?居然搞了二十几分钟。问题设计有问题。
三、教者的态度。陶渊明和刘禹锡白居易的诗,学生有不认识的字,又是第一次看见,读的磕磕碰碰,但教者不急,一点点纠正,一遍遍让同一个学生反复读,就是这样一遍一遍来练习,最终读好。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希望学生把课文读好再来上课。可是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在没有读熟的时候就要理解并完成习题。王崧舟的课告诉我们,不一定要读熟,不要怕学生读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可以把指导读正确的过程和理解的过程结合起来。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纠正错误比直接呈现正确,对学生帮助更大。这个方法很值得学习。读完一段话,其中关键处点拨梳理,训练学生。当然,这个读不一定要线性从头至尾读。
四、教者的语言。王崧舟的语言不紧不慢,字字清楚。我说话要慢一点。学习张祖庆的方法,一句句扣王崧舟的语言,学习这样的说话方式。
五、王崧舟的课就像讲故事。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语文课。
故事的第一个好处,吸引人。课堂要吸引学生,用故事的一些手法。如情节,细节,冲突。
“故事课堂”,一个好的名词。值得研究。故事课堂的三个含义: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课;课堂中充满了故事;课堂要有故事的诸多要素。课堂像故事一样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