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伏,夏老虎持续发威。三十五六度以至三十七八度极端酷暑,燥动得人心烦意乱。
近日,网上疯传的段子很诙谐。"伏,就是趴着,别动!三伏,就是三十天,都趴着,别动!千万不能顾涌,一顾涌就冒汗!"
伏天难熬,近二十天,沈城几乎未滴雨水。天天大汗淋淋、无精打采、赖着出门。总是期盼微凉的雨、草原的绿、大海的蓝。
好友发来的海边避暑照片,清凉又奇特。落潮后的海岸,看不见沙滩,取代的是凸出海平面排列有序块状排石。海岸高耸风化的岩石,一层一层叠摞,蔚为壮观,颠覆着以往见识过的海景。
问友,知那海景叫小排石,位于辽宁瓦房店排石村,属于典型的海蚀地貌,极为罕见。
抵挡不住诱惑,驱车前往,傍晚入住渔家旅店。店主提醒,明早海水退潮,是观排石赶海的最佳时机。
第二天一大早,坐渔家农用三轮车,沿着山路,不一会,抵达小排石。
目及所至,便被别具洞天的小排石所震撼。与海水相连土黄色岩石,曲折绵长。越靠近,越觉得神秘莫测。抬首仰望,岩石足足有20多米高。或许是海水亿万年侵蚀和地壳强力挤压,岩石组成的形状如刀削斧劈。从下至上,层层叠叠的岩石,恰如浩瀚的佛经佛卷,或中国包罗万象的经史子集,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如果说,小排石高耸的岩石群,是神秘的美、壮观的美,那么,退潮后海平面露出景象,同样令人惊叹不已。
此时,我的眼前,我的脚下,是一块块浅绿色、浅黄色条状的海石,图形图案奇特。粘在海石表面的各色海螺,密密麻麻寄生在海石上。俯身用手指一碰,会掉入海石之间浅沟处海水中,与清晰可见小鱼、海虾一起游伴,很是有趣。
起身,周围尽是赶海避暑的城里人。在没有沙滩的海岸,人们一手拎着塑料桶,一手拿着铁叉,尽情地掏海宏、蚬子、寄居蟹、海葵等。我在想,脚踏海水,凉爽便从脚底传递全身。海水中捡拾海物时,湿润海风如一把摇动的蒲扇,掠过面颊,将暑热减去了大半。
没带赶海掏海物的工具,便寻找海水中的小海石。抽象的图案,各异的形状,超过脑海的想象。入手掌的海石是那么轻轻。沧海桑田,这些石头亿万年前,会不会因一次地壳骤变,由树木演变而成的化石呢。
一堆堆翠生生海白菜,是退潮后遗留在海岸的。那绿,与海水的蓝,像似降温减燥的底色,像似润目清心的原色。想想几百公里之外的沈城,钢筋混凝土堆积的城市、排放尾气堵在路上的车流,有些惧怕城市上空那滚滚的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