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停留在信与不信的边缘(wm197049)
小学二年级时候,当司机的爸爸带我去了趟省城动物园。天气好,心情真好,那天回来的日记我是这样写的:动物真多,平时只有在图画书上面见到的动物,亲自看见了。黑熊真大,臭烘烘的卧那儿吃兔子。美洲野牛的脑袋很恐怖。老虎在水里游泳……
结果老师在日记后面批了个问号,关于老虎游泳的事儿。虽然岁数小,老虎游泳可是我亲眼见了的,这个问号实在无辜,所以记下了。
现在想来,难免笑,可能那老师也不曾到过动物园呢。
前段时间,偶然契机,和几个朋友提到掂脚尖儿的锻炼方式。用于锻炼前热身,掂脚尖儿和站立耸肩是最好不过的了。就这好心的建议,竟然引来不少非议。有的说,那样对脚腕韧带不算好,有的说不容易做到,左扭右晃的难以控制身体平衡。还有的当成奇谈怪论、江湖淫巧,嗤之以鼻。
我无奈笑笑:愿意了解的,你自己百度吧。我家邻居就有个老者,红光满面,健步如飞,每天早起锻炼前,就是掂脚尖热身的。正因为他坚持几十年受益匪浅,才告诉我这个方法。
真是个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前几年,《秘密》这本书和DVD大为畅销。我仔细看了,甚至买了朗达-拜恩的三部曲《秘密》、《魔力》和《力量》。拜读之余,推荐给几位朋友。
想不到引起很大的争论。有的说:纯属迷信,一言蔽之。有的呵呵一笑不置可否。有的不屑的神情,似乎认为我很幼稚,那不过是个心灵鸡汤嘛。有的颇为赞赏,表示自己愿意拜读。就这样,一场争论不了了之。
半年后,和那几位表示赞同人家作者观点的朋友又聚会一起。有的说:嗯,书写得不错。有的说:没啥意思,就是个心理暗示吧。还有的甚至忘记了哪本书,一头雾水,举杯尴尬掩饰。
从那以后,很少推荐别人读啥书。虽有人也有所表示,我开始敷衍:无非那些个名著之类。
说白了,好多事情就是一个人“孤芳”用来“自赏”的。现实,就是个现实,不土不俗不现实。倒不如和网络上有共同语言的人聊一聊,何况了,又何必总要找那能有交流的人交流呢?!
经过这类型的事儿,发现个大大的问题:对于好多事情,我们往往只停留在信与不信的边缘。
也许,这本身就是个“骗”与“防骗”的博弈年代。也许,此类言谈大家见识得着实多了。反正,现在的人仿佛思辨能力、怀疑能力空前增强。每逢遇到个新鲜事物,首先是疑问,其次是责难,再次揣摩对方的初始动机,第四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话归朗达-拜恩的《秘密》,也叫“吸引力法则”,屡屡遭受人们的非议。不知道人们是因为它的畅销而非议,还是就事论事,真就它的理论基础而非议。给人的现象就是,越畅销越会遭受非议。一方面,销售量的突然暴增,另一方面,各种非议雪片般接踵而至。
什么“伪科学”了,什么“歪曲量子物理学”了,什么“新瓶儿装老酒”了,什么“心理暗示”的翻版了,都有!
原因何在?
没有诚恳的心态,没有公允的出发点。
人家的观点无非浓缩为:
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
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观念能够流行,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认可,则吸收人家的精华;怀疑,就吹毛求疵人家的不足。
任何一种观点,是有益还是有害,除了观点本身的优劣之外,也在于你对它的态度。
于是,又一次想到那个事儿。动物饿了就吃,假如你是只老虎,饿了就去捕食,捕食什么,怎么捕食,捕食的原因,吃它的理由,真没有啥高深理论呢。而假如是人类呢?
吃斋者会念念有词,素食的裨益如何。食肉者会对饭店肉片的肥厚,烹饪的方式加以指责。减肥者则滔滔不绝大堆技巧,长寿者又有另外独家理论。
又一次证明了:我们往往停留在信与不信的边缘,我们常常拘泥于理论的范畴。
于是乎,感恩的心没了,静享美食的心打折了,品味新思维的胸襟不开阔了,美好的可能性抹杀了。
老虎究竟会不会游泳?是一种老虎会游泳还是别类老虎会游泳?是那只老虎学会了游泳?还是所有的老虎都会游泳?
放在现在,此类问题真不是个问题。但是,就我们小学同班同学来说,基本上都认可了:老虎不会游泳。因为什么?因为那个语文老师曾经拿我的那篇日记给大家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因为她的眼光和心胸,因为她的狭隘和不求知。也因为那个年代,获得知识的面儿太窄了。
真不是个笑话。(wm19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