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作诗4万余首,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但是其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一个手指头便可数完。而有的人作诗虽然不多,但只需一首便足以奠定其一世诗名,我们前面提到的诗僧志南就凭借一首《绝句》被载入宋代诗史;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还有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诗人——王籍,不仅凭借一首诗奠定其诗坛地位,而且引得后世大家如王维、杜甫、王安石等纷纷模仿。很多读者朋友可能纳闷了,自己回忆了半天也没想起来王籍是哪号人物,他的诗真有这么出名?
是的,王籍你也许不熟悉,但是他的这句诗,我敢保证你一定读到过。在说这首诗前,我们先来看看王维这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出自《鸟鸣涧》,以鸟鸣衬托环境的幽静;常建“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用钟声衬托环境的幽静;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出自《题张氏隐居二首》,用伐木的丁丁声衬托山的幽静。
在学生时代,我想大多数人为了表示教室的安静,都用过这个句子:今天的教室真安静啊,静得连一颗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这些都是用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而这一切的鼻祖,都是王籍的这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是在王籍之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部,发源于若耶山。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游记诗,记录的是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同时寓作者的情感于其中。
第一句“艅艎”是大船的意思。“泛泛”指船向前行随波荡漾之状,既写出了江水的宽阔,同时也表明诗人是去游赏山水,有任意飘荡的含义。“空水共悠悠”描写的是晴朗明净的天空与清澈见底的江水相互映衬,共同处在一种非常和谐的画面之中。与此相应,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与对大自然产生的空明感也同时表现出来,为后面的倦游思归做好了铺垫。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一个“远”字知道写的是远景: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下半句回到近处,视觉由山到水,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生”字与“逐”字,化静景为动景,写出了山水的生命韵律。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和谐自然的画面,增强了诗情画意。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以蝉的鼓噪声和鸟的鸣叫声来反衬山林的幽静。诗人将山林的幽静置于蝉、鸟的喧动之中,动中见静,在静的呈现中又使山林充满了生气,从而使大自然变得更为幽美可亲。在此之前,谢灵运等已将山水诗臻于完善,但这种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的艺术手法,确是在王籍这里得以创新。故而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这种艺术辩证法的手法对唐以后的诗歌影响至为深远,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王维、杜甫、常建等人的模仿,均有奇效,也有模仿失败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北宋王安石的这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出自《钟山即事》,只是这山本来就幽静,一鸟都不鸣自然就幽,又哪来山更幽呢?看来王安石是生拉硬套也要用上这个“山更幽”,不过却让人有黔驴技穷之感,画虎不成反类犬。
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因景而生出的归意。“倦游”并非指若耶溪游览,而是指常年在外做官的宦游。“此地动归念”说明诗人是游览若耶溪后产生了归念,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这种因游览山水自然景色而生出归隐的感情结构模式,是当时的创作套路;另一方面,若耶溪如此的美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外面的动乱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作者对宦游生涯的厌倦,对美好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
诗人王籍,知之者甚少,但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却是几乎人人皆知的名句。其作品运用的创新艺术手法,不仅影响了唐以及之后的诗词文人,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当下一次写到“以声衬静(寂)”的内容时,脑袋里浮现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同时,请记得那个叫王籍的诗人,那首诗是《入若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