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里有句话:“我亦无他,唯手熟耳。”
这是在初中语文课上学到的。当初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慨,也不大懂里面的意思,光顾着看课本中的插画了。后来也偶尔想到过那个将铜钱放在葫芦口的老头,但还是不能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那个卖油的老头到底为什么能得到大名鼎鼎的欧阳修的推崇呢?想必其中一定蕴含着人生的顶级哲理。后来再看到这篇课文是在某一本杂志上,书里讲的是十九世纪一些外国哲学家讨论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问题,他们在谈话中频繁提到了这句话,这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卖油翁说出这句话,意味着方法本身就存在于他的思维范式当中,那是不可描述的或无法直接表述的一套行为模式。“精确倒油”的技能熟练于心之后,肢体和脑合而为一,即便不思考,油也不会倒在葫芦外面。可以说卖油翁达到了完全心流的状态,倒油时“有股洪流引领着他”。
往往技能练到极致,将不再有理性判断的参与,仅仅凭借着肌肉记忆,就能完成绝美的杰作。
当然有方法会有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在一些新事物运行的初期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说你要学车,你不可能前几次不依靠驾驶方法来学习如何驾驶车辆,如果仅仅是凭着感觉去学开车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一定会撞到树上,另一种是一直打不着火(带有避障功能的电动车除外)。
驾校的教练可能会告诉你步骤是什么,警告你不能超速也不能不按规定驾驶。你必须在他的监视之下做一名“听话的龟速司机”。
可如果你是一个驾龄十年的老司机呢?那个时候想必你已经不会管什么驾校教练,这个时候该踩刹车,那个时候该看倒车镜,需不需要躲避行人,需不需要绕过那辆装着有毒气体的大货车。你甚至可以带着蓝牙耳机边打电话边开车,仔细思考后告诉朋友你对本期大乐透的预测。你还可能听着相声和家人聊着天,完全忘记了开车这回事,只是凭着感觉加速、减速、转弯、躲避车辆。
“好像有辆红色跑车超过去了吧?”
“应该是过了十字路口。”
这个时候当然不需要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你也能够不看翻译就领悟《卖油翁》这篇课文了。
还有,我们似乎都没怎么学过如何使用手机打字聊天,也没有学过诸如:怎样打开照相机照相?如何刷短视频?如何百度A股今日指数?如何将自己今天看到的新鲜的好玩的事发到朋友圈里?我们都没有特意的学过,可是由于看到别人是这么操作的,或者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摸索出来一些方法,所以就自成体系,拥有即便不用表述出来也已经拥有了的个人方法。
小的时候,菜市场街边有一个卖胡辣汤的师傅,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他的胡辣汤好喝,或者他的油条颜色漂亮,仅仅是因为他盛胡辣汤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庖丁解牛。他先是拿出一个汤碗,另一只手抡起大勺从汤锅里舀出一碗倒进汤碗里,顺势又用旁边的小勺子分别舀了香油和陈醋。这么说好像画面感不强对吧?再次形容一下:他的整套流程就像是凭空在汤锅之上制造了一条又一条的瀑布。
大学毕业后我经常到一家拉面馆吃饭,面馆的拉面师傅也是如此。那些个毫无形状可言的面团,在他的手里居然变成了像是一根根琴弦一样的东西。那个师傅总是带着一个蓝牙耳机,不知道在听些什么,有可能在听什么动感的音乐吧?不然的话,他怎么能拉出那么好看的拉面呢?
去年网络上流传着“韦神”韦东奕的视频。能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到:他左手拎着一瓶矿泉水,右手拿两个馒头,急匆匆走在校园里。我感兴趣的并不是他吃什么。当时,有很多记者前去采访他,问他学习好的方法是什么?他总是敷衍两句结束,到了后来干脆无奈地对记者说:“没有方法,我真的没有方法。”
这不就是他的方法吗?
作家村上春树曾接受采访时也被问到过类似的问题:如何把小说写好呢?村上春树的回答是:“要想写好小说,方法就是不写小说。”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村上春树是在打趣,或者是在揶揄那个自讨没趣的家伙。也许他累了,也许他想早点儿回家就随口脱出。而我总是想到这句话,怎样才能写好小说呢?是规规矩矩的准备好一切材料,像穿钥匙一样把一个个情节穿起来吗?这个方法我试过,并不可行。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小说写作教程交的重点都是如何列大纲。把大纲列的像无数个蚂蚁排成的长短队伍一样,搞得自己根本施展不开拳脚,甚至到后来变成了不敢写、害怕写。
“如果没有方法呢?一切方法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呢?应该会有这种可能吧!”就这样,写作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
这个道理有点像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逻辑不如悟力,强调靠直觉和感知;依靠自己,不盲从、不被环境所同化所改变;用心去感应整个宇宙。
这也像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提到过的“天人合一”境界。或者讲的再通俗一点,武侠小说里都有“人剑合一”的桥段。当人和兵器合二为一之后,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威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相信自己,大胆去做。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和你的身体形成合力,这个力量可能会是你所无法理解的。
我个人提倡人应该有方法,但那不应该是被束缚的,或是他人的方法,而是不断实验后所形成的你的个性化方法。
“这是我自己的方法。”你可以对自己这么说,也可以对别人这么说。每个人的人格、自身条件,就像细胞里的DNA一样,有无数种组合方式。你终究是你,而别人永远无法代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