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离的月色中,在沉沉的雾霭中,那楼台、那津渡、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朦胧,朦胧到迷失了双眼,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我寻找那个“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的道路,虽然那道路本来就仿佛不存在!春寒料峭,孤馆独坐,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幸运,武陵人豁然开朗的场景永远都无法出现,我只有在夕阳残照中,在子规血啼中,默默地看着那郴江水无语东流,只可惜它带不走我那满腔的哀愁。
这是一位失意词人的内心独白,然而,纵使有远方亲人的关怀,他的愁丝却无法因此而减少分毫。最终,他发出了内心深处最无奈和最惋惜的责备:郴江啊郴江,你本来好好地绕着郴山在流淌,为何要流入潇水和湘水,去尘世遭受这难解的惆怅!
郴江听到了,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然而它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它在向词人、向世人阐述着真正桃花源的故事。
少游找不到桃花源,纵然他望穿秋水,而郴江却一直都在桃花源。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稍微往外跨一步就能够到,但又有多少人舍得离开这花花世界,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平淡地过完一生?少游舍不得,我们也舍不得。而那个稍微用力就能够到的地方一直都在,它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丝宁静,不是我们去不了,而是我们不愿去。曾经有太多的人向往过桃花源,但那只是对现实中失落的逃避,不是对灯红酒绿的放弃。我想或许只有那些被称作圣人的人,才会回到这最纯真的安宁中。
但就过了一百年的光阴,有人做到了。
他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铁胆英豪,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忠心臣下,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失意将领,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断肠游子,他在元夕夜的蓦然回首中,看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如此繁华的年代,如此华丽的夜晚,如此令人心醉的场景,而辛弃疾的心却静极了,静得使心里的一切都可以像水一样静静地流淌出来,静得使生命中的每一幕都在眼前静静地展开。在盈盈笑语中,在淡淡幽香里,他在人群中寻找,灯火将尽处,找到了,终于找到了,那人竟是他自己!是的,辛弃疾在元夕的阑珊灯火中找到了自己,一个最纯真的自己!或许这就是迦叶尊者在佛祖拈花间微笑的原因,因为迦叶尊者在拈花微笑间看到了自己,一个澄澈通明的自己。
佛者,觉也。佛,即是本心见性,唯有见性,方可成佛。 而这“性”,便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丝宁静,也就是少游一直苦苦寻找,却又无处可寻的桃花源,这也是郴江幸自绕郴山,却又流下潇湘去的原因。《维摩诘经》中说,参佛,就是将须弥山没入芥子中,人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一个偌大的桃花源,须弥山自然也可没入芥子中。
我们不一定信佛,但我们信佛理,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的感悟,我们在这里确实能找到属于生命的最纯真的一面。如果少游能从佛理中参悟出什么,或许他就不会再为找不到桃花源而迷茫,而去责怪那留下潇湘去的郴江了。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又如何能欣赏到如此唯美的词句呢?王国维说得好,“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诗词需要的是一个感情深刻的创作者,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悲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所以佛家才说要绝七情断六欲,而如果无法做到的话,就用喜去化解悲,化解其他的情,以达到空的境界。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经历了世事后的淡然、宁静、洒脱。“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现在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已不是以前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现在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却还是以前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无论是哀伤还是喜悦,都是在拉近我们与心中那一个桃花源的距离,如果我们真的到达了,在蓦然回首中,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真正的自己。
这两首词,仿佛就是时隔百年的一问一答,前者黯淡了时光,后者宁静了岁月。秦观有太多的悲伤要倾诉,辛弃疾有太多的纷杂要放下,一颗浮躁的心无法读懂辛弃疾的静,也无法了解秦少游的愁。这两人不可能相识,但如果可以,他们一定是知己。
我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论是两位词人还是我们,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应该都能看到,逝去的岁月背后,一片风轻云淡。
--------我是萌萌哒的分割线---------
自己打理的小店,一些小清新生活用品,请大家多多关注哦~
【小学二年级宿舍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