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汤》读后感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课程的设计更多要以学员为中心,培训师需点燃学员,引发思考。就像故事里面:和尚只需支起一口大锅,剩下的内容就由村民填充。毫无疑问,这样的培训要比单纯的灌输知识有用得多。但是,问题来了,这种引导,或许往往是我们培训师的想当然,并不一定会熬制成为一锅美味的“汤”。

    一、“度”的把握

      不知道大家平时做饭吗,我做饭时候喜欢创新,红烧肉里面加点青椒,清蒸鱼的时候加点千岛酱,往往我都以为会很美味,但结果大多是失败的作品。同样,做一锅汤,把各种食材和作料都放进去呢?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很难喝。故事中,如果和尚不控制每种材料的比例,不限制哪些食材能用哪些不能用,后果会不堪设想。珍珠翡翠白玉汤只有朱元璋在饥饿之极时喝起来才是美味!作为培训师,首先在头脑里要清楚自己要熬制的是什么味道的汤,如果不是“酸辣汤”,那么一定要拒绝辣椒和醋,即使那个学员只有“辣椒和醋”。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任何人做事情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而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然而异。在课堂上,学员的背景很可能差异很大,老师把握不好这个度,完全让大家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去讨论,很可能会造成课堂效果的混乱。

二、“对象”的选择

      支起一口锅,让大家做一锅汤很容易,但是课堂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于中国的成年人,大家都是接受了二十年的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上采用引导式教学很容易出现两个后果:第一,上完课好多人会抱怨没学到东西;第二,学员若缺乏相关经验或者思考,课堂上大家并不能讨论起来。比如,如果以这种方式给基层员工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培训,很可能会变成沉闷的一堂课。所以,对于什么样的学员能用这种方式,在课程之前培训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是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之,引导式的培训或者说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用,但是如何运用得当却是门艺术。作为培训师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切忌“拿来主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